孙子兵法第一篇《计》详解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详解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为《始计篇》,也可以称为《计篇》,主要讲述的是庙算,即在出兵前于庙堂之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定作战计划。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因此,要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这五个方面是: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所谓“势”,就是要根据有利于我方的原则,采取灵活应变的措施。
用兵作战,是一种比拼诡计的行为。因此,有能力而装作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作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作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作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事先传泄于人。
在开战之前,凡是经过周密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何况开战之前就毫无胜利把握的呢?我们根据这些情况来分析战争双方,那么胜负的结果就可以预见了。
总的来说,《计》篇主要论述了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各项基本条件的计算,作出战略决策,并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军事名言。这些思想和原则对于指导战争以及其他领域的竞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核心思想总结
一、开篇之论
战争的重要性:开篇强调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乎民众生死和国家存亡,必须慎重对待、认真研究。这体现了孙子对战争的高度重视,提醒统治者不可轻易发动战争,要充分考虑战争的后果和影响。
二、五事七计
五事:孙子认为,预知战争的胜负要从五要素出发,这五要素分别是“道”、“天”、“地”、“将”、“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惧怕危险。主要讲一个国家的政治基础、群众基础,这是基本面。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七计: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据此加以比较,从而预测战争胜负。这七计分别是:
主孰有道: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
将孰有能: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
天地孰得: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
兵众孰强: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
士卒孰练: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
赏罚孰明: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
三、庙算与决策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透彻分析了这些条件,自然就能够判定哪一方更容易取胜了。如果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
四、造势与诡道
造势: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后,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诡道:用兵作战,是一种比拼诡计的行为。因此,要采取各种手段迷惑敌人,如隐藏实力、假装退却、制造假象等,使敌人产生误判,从而在我方有利的情况下发动攻击。
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作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作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作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作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五、庙算与战争结果
在战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综上所述,《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该篇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并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军事名言。这些思想和原则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引申到商业、政治、外交等其他领域。
重视战略规划:在战争或竞争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策略制定,通过详细的分析和计算,评估双方的优劣势,以确定是否开战或参与竞争。这体现了前瞻性思维的重要性。
强调“多算胜,少算不胜”:在决策之前,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权衡,只有经过充分计算和准备,才能确保胜利。这种思想强调了在决策过程中的谨慎和理性。
以强胜弱,避免冒险:《孙子兵法》主张以强大的实力为基础去战胜敌人,而不是寄希望于以弱胜强的小概率事件。这=体现了稳健和务实的战略观。
现代启示
商业竞争中的应用:
在商业竞争中,企业可以借鉴《孙子兵法》中的战略规划思想,制定长期和短期的经营计划,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
通过SWOT分析等方法,全面评估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以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和产品策略。
在决策过程中,要保持谨慎和理性,避免盲目冒险和冲动决策。
个人成长与职业规划:
在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中,可以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前瞻性思维,提前规划和准备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技能提升计划。
通过自我评估和市场调研,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
在面对职业竞争时,要保持稳健和务实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国际关系与外交策略:
在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中,《孙子兵法》的战略规划思想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国家可以制定长期的外交政策和战略目标,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国际合作。
通过深入分析国际形势和各国实力对比,评估外交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制定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和政策。
在处理国际争端和冲突时,可以借鉴《孙子兵法》中的以强胜弱思想,通过增强自身实力和影响力来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兵:在此篇中,兵不仅指兵器、兵士,还指军队、战争等,这里特指战争。它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
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因此,“经之以五事”的意思是要从这五个方面对战争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
校之以计:校,通“较”,比较;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即七种情况的比较。故“校之以计”的意思是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在政治思想上,它要求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等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情况。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其中,“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死地泛指行动困难和没有生活资料的地区,生地泛指便于行动和容易取得生活资料的地区。
将:指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这五个条件分别对应智、信、仁、勇、严。
法: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包括军队编制(曲制)、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官道),以及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等制度(主用)。
势:指一种有利的战略态势或形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来保持战略主动。
计利以听:指有利的计策已被采纳。
诡道: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诡,奇异、谲诈、诡计多端,与道德上的诡诈不同,但包含欺骗敌人的意思。
能而示之不能:能打却装作不能打。示,示形,即伪装。
用而示之不用:要用兵却装作不用兵。
乱而取之:对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
怒而挠之:挠,挑逗。对于易怒的敌将,要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轻举妄动。
卑而骄之:对于轻视我方的敌人,要设法使其更加骄傲,然后寻机击破;另一说为,对敌人要示以卑弱,使其骄傲,放松戒备,从而利于攻击。
佚而劳之:佚,通“逸”。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使其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