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复发和转移!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发文:有前景的癌症术后策略
抑制复发和转移!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发文:有前景的癌症术后策略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然而,术后复发率高达50-70%,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人员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开发了一种可植入的原位疫苗水凝胶,通过近红外照射诱导残留癌细胞凋亡,并促进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为预防癌症复发和转移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研究背景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起源于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尽管手术切除仍然是OSCC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肿瘤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与肿瘤紧密相连,需要仔细的解剖以保存器官功能。然而,由于切除过程中对组织的大量操作,术后残留的癌细胞经常持续存在。口腔组织的灵活性以及癌细胞向周围结构的浸润性扩散使得完全清除成为不可能。小的残留肿瘤巢成为复发的中心。尽管在手术技术和辅助治疗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在手术后仍然存在残留微肿瘤,导致较高的复发率。局部复发通常发生在术后8-12个月内,约占OSCC病例的50-70%。围手术期的炎症反应还可能在原发肿瘤被检测到之前激活远处的微小转移病灶。术后免疫抑制进一步通过抑制免疫细胞活性促进了入侵。复发的OSCC通常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并且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法。为了从根本上遏制复发,首要任务是开发一种干预措施,通过持续的光疗法和免疫调节直接在高危肿瘤床内彻底清除剩余的癌细胞。清除残留病灶并重塑微环境对于从根源上遏制口腔鳞状细胞癌复发至关重要。
在应对这一挑战时,研究人员将治疗剂直接植入肿瘤腔内成为一种有前途的干预措施。癌症疫苗在利用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来协调强大的、有针对性的抗癌反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肽、肿瘤细胞/裂解液、肿瘤特异性蛋白质、DNA疫苗、mRNA疫苗和带有肿瘤细胞膜的个性化疫苗等不同模式,已展示出它们能够激发靶向癌细胞的强效免疫反应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拓宽对癌症疫苗策略的理解,最近的一些开创性研究引入了创新的方法。这些研究涉及工程改造能与PD-1抗体协同作用的细菌,从而形成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招募树突状细胞(DCs)并建立长期记忆。这种协同作用是通过显著增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增殖、激活和克隆扩增,以及免疫记忆T细胞的活性来实现的。这些发现代表了癌症免疫疗法领域的前沿,凸显了旨在利用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策略的动态和不断演变的前景。
研究方法与发现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可植入原位疫苗水凝胶,旨在针对肿瘤切除后残留的OSCC细胞。这种方法通过连续近红外照射诱导残留OSCC细胞凋亡,促进钙干扰疗法(CIT)。水凝胶进一步刺激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促进与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从M2表型向M1表型的极化。这促进了吞噬作用、树突状细胞激活、强效抗原呈递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
在小鼠OSCC模型中,原位疫苗有效地防止了局部复发,抑制了原位OSCC的生长和肺转移,并提供了长期的抗肿瘤复发免疫保护。这些发现支持在手术后在原位注射生物相容性水凝胶植入物作为一种有前途的策略,以最小化残留肿瘤负荷并降低术后口腔鳞状细胞癌复发的风险。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开发的原位水凝胶疫苗接种策略代表了一种有前途的术后治疗策略,通过直接的细胞毒性和免疫刺激来管理残留的肿瘤负荷。这种新颖的原位疫苗接种模式可以通过克服多种实体肿瘤中残留病灶的局限性,彻底改变外科治疗。通过优化,原位疫苗接种有望改善预后,防止复发并实现长期生存。
这项研究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术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优化这种水凝胶疫苗,以期在临床上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参考资料: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2309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