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门客:来源单一数量众多,渴求建功立业但阶级鲜明
战国时期门客:来源单一数量众多,渴求建功立业但阶级鲜明
战国时期,门客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反映了主君与门客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本文将从门客的来源、等级制度、投奔目的等方面,深入探讨战国时期门客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其中的杨得意与司马相如、钟子期与俞伯牙,都是古代有名的知音故事的主角,而“知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国时期就表现为主君对门客的知遇之恩,著名的故事有如“无车弹夹怨冯谖”、“毛遂自荐”等。
但不同于中国古代其他时期的“知音文化”,战国时期门客与他们的主君,多了一丝利益的牵扯,但又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寄生关系,更像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门客与主君之间绝非主仆,有的门客甚至被奉为座上宾。
战国门客制度的特点
豢养门客之风,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各诸侯纷纷脱离周王室的控制,各自雄踞一方,为了增强各自的实力,也为了显耀自己的财富与地位,各国开始笼络大量的人才资源,不仅诸侯有臣子,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或是称作“家臣”,著名的有战国四君子——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同其他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制度一样,战国的门客制度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大致可概括为:门客来源的单一性、鲜明的等级性、投奔的目的性。
门客来源的单一性
在战国时期,选择投奔贵族子弟的大多数都属底层的士人,他们受益于春秋以来的教育下移,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学识与才能,眼界较高,渴望挣脱阶级的束缚,往更高的阶层流去,所以选择投于名门显族门下。门客的出身决定了权贵之家对他们的衣食住行的支持的重要性,所以才会发生“无车弹夹怨冯谖”的故事。传说(冯谖)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意为“长剑,长剑,回去吧,没有钱养家了”,当真令人啼笑皆非。但很多门客正是因为主君的赏识,得以维持生活,也因此知恩图报,为主上肝脑涂地,衍生出一种附属的“侠”文化。
鲜明的等级性
传说战国四公子各有门客三千人,《孟尝君好客》首段便言:“孟尝君舍业厚遇之, 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 无贵贱一与文等。”意为孟尝君手下食客数千人,皆可受到平等对待,然而,现实情况当真如此吗?如若真如此,冯谖也不必靠弹唱的方式引起孟尝君的注意了。
事实上,门客内部也有鲜明的等级制度,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毛遂、荆轲等都是备受主君尊崇的门客,而那些才能平庸,入不了主君眼的门客,只能整日吃粗茶淡饭,勉强维持温饱。此外,不同类型的门客在不同的主君门下受到的待遇也不同,如战国四公子中,楚公子黄歇喜欢风雅之士,这类士子进入他门下以后往往待遇较好。而赵国公子胜少年征战,加之赵国权力争夺酷烈,崇尚武力,尤其喜欢招募剑士。因此,赵胜的手下的也大多数是使用剑法很高明的人。
投奔的目的性
与单纯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不同,门客与主君很少有偶然见之,一拍即合者,大多数门客还是为生活所迫,或是自命不凡,想要建功立业,才主动投奔。所以这种利益关系下的门客,与主君之间少了惺惺相惜的纯粹感,更多地是依赖利益关系建立起来的纽带。
虽然也有忠义之士,不论主君境况,都甘愿为其所用。但三千门客的庞大基数,就决定了大部分门客的理念,仍然是“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记载了部分趋炎附势的门客的丑恶嘴脸: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听信小人谗言,不再倚重廉颇,廉颇一失势,他手下的门客便走的走,改投的改投,后来,廉颇官复原职,原先走了的众人又纷纷回来想要重新投靠他。可见,门客中的大部分,投奔的目的性决定了他们的“重利轻义”。
战国门客制度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权贵们对人才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民间向学风气的形成,很多出身底层的士人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进入到上层社会,甚至有可能直接被举荐入朝为官。此外,很多有才华的门客或者说的客卿都留下了不朽的著作,有如儒家的荀子、兵家的孙武、伍子胥、吴起、范蠡等,他们作为门客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阶层,其思想成果,不仅可以被运用于当时诸侯争霸,更为今天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此外还有许多文学作品、传记等,如吕不韦的三千门客为其所作的《吕氏春秋》,也成了传世佳作。门客的聚集,客观上形成了一个有才华者的群体,也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消极影响
由于战国时期的权贵们招揽门客时大多重数量轻质量,因此很多“重利轻义”之徒也得以跻身门客的队列,这些门客以名利为追逐的信仰,其“义利观”对当时的士人阶层有着很深的影响,使社会风气不可避免地染上功利主义的色彩。此外,很多门客在执行任务时,为了成功,不惜做出违背人性的举动,如砍掉自己的右手、“吞炭为哑”等等,这些举动虽然打着“大义凛然”的旗号,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来,确实使有违人性的。
总结
战国时期的门客延续了春秋的传统,产生于诸侯争霸的需要。他们大多来源于底层,群体内部具有鲜明的等级性。他们与主君的关系,可以说是复杂的,既带有知音的“回报性”,又带有“功利性”,交织形成了特别的门客文化。
门客文化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成功的门客对底层士人具有榜样的激励作用,给他们提供了一条改变命运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致用”的功利思想也在腐蚀着当时的社会风气,门客之间的争斗也带有些许残忍的色彩,有的门客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不择手段。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全然的积极或是消极,门客文化,因其复杂性,成就了其特殊性。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