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王圩:一口双胞井,百年集市情
睢宁王圩:一口双胞井,百年集市情
在江苏睢宁县魏集镇,与宿迁皂河镇、王官集镇接壤的地方,有一座有着100多年悠久历史的集市——王圩。这里不仅见证了睢宁4000多年的历史变迁,更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和丰富的故事传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在魏集镇
与宿迁皂河镇、王官集镇接壤的地方
有一座有着100多年悠久历史的集市
它地方不大,但人才辈出
历史故事精彩纷呈
美食更是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
这里就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王圩
王圩的由来
相传,明朝末年,有张、王两姓人家在此居住,因早年张姓有个祠堂,这里一度也叫张瓦房。清末,内忧外患、土匪四起。当地有一位颇有声望的人叫王广沂,又名王春蒲,他为了治安剿匪,组织村民在村子四周建起了一座土圩,又购买了土枪土炮加强防守。一时间,这里成了安全地带,吸引十里八乡的富人和平民,搬到这里居住避难。
网络图片
人口增多后,为解决生活问题,1905年,王春蒲又带头兴办起了集市,每月的二、四、七、十日逢集。当地人为感谢王春蒲的诸多善举,将张瓦房改名为王春圩,集市叫王春圩集或王集,后简称王圩。
网络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王圩属张集区王圩乡;
1962年,改名为王圩大队;
1983年,恢复乡村体制,隶属浦棠乡王圩村;
2000年,撤乡并镇,隶属魏集镇王圩村;
后改名为王圩社区。
繁华的王圩
324省道穿境而过,将王圩社区分为两个部分,南边是老王圩集市,百余米的街道两旁,有着极具市井生活气息的老房子,这里就是流传百年多的王春圩集市原址。最辉煌的时候,集市上设有粮管所、供销社、卫生院、食品站、棉花站等。
老王圩集逢集照片
有百年历史的王圩小学也位于老街上,它于1912年创办,早年是一所私塾。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成立校董会,盖草房20多间,招收周边几十里400多名学子,曾轰动一时。如今,王圩小学还保留了一到六年级,学生共有一百多人。
2016年,王圩社区在324省道北边启动集中居住区建设,并围绕王圩老街特色,打造了一条仿古建筑的古黄河民俗街,王圩集市也搬到了这里。
优越的环境吸引了宿迁一带的人到这儿赶集,遇到节日,人流量可达三四千人。
神奇的双胞井
历史悠久的王圩也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门口,有一口古井,名为双胞井。井旁的碑记记载,古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村民们说,妇女只要喝了井水,就会多生双胞胎,这种事情看似神乎其神。但在20世纪,王圩村70多户人家,就有10多对双胞胎,也让人称奇。
双胞井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很久以前,黄河改道,此地泛滥成灾,一位张姓少女为挽救村民,献身水神,并且怀上了骨肉,早已垂涎少女美色已久的村里恶霸却诬陷她怀的是鬼胎。水神大怒,想要问罪,于是少女便躲到土地庙里的一棵槐树上。
恰好赶上临产,槐树有灵,耗尽生命力为少女接产,诞下了一对双胞胎。可胎儿一出生,就变成了一汪清冽甘美的泉水,成了村民们的生命之源。见此情形,鬼胎的谣言不攻自破,于是水神遵循与少女的约定,将洪水退去,还百姓一片安宁。村民为了纪念少女的付出,将泉眼嵌上青石,称双胞井,村子也改名为庙槐庄。
在双胞井的不远处,竖立着一座陈毅的雕像。
村里老人告诉我们,1943年,陈毅为前往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伪装成商人穿过危险重重的敌占区,路过王圩集时恰好逢集,车水马龙的景象吸引了陈毅驻足,他在一处茶摊喝茶歇脚,夸赞王圩集茶好喝,地方也热闹。
这也佐证了王圩集在乱世中从未间断的说法。
陈毅雕像
人杰地灵物美之地
王圩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出了许多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人物。
原国家副主席高岗夫人李力群,为我国国防建设和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将王统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王如军等70多位仁人志士都出生在这片热土上。抗日战争时期,王圩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抗日勇士,保卫了王圩这片土地。
李力群
人杰,地灵,物也美。别看王圩集不大,但饭店却不少,其中,地方特色菜烧泥鳅和烧草公鸡闻名周边。邳州、宿迁等方圆几十里的食客,都慕名前来品尝这里的特色菜。据说吃过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
烧泥鳅汤
看到这,您是不是跃跃欲试了?这里值得您来赶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