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文人雅士教你品茶:茶中诗意诗中茶味,氤氲千年生活美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文人雅士教你品茶:茶中诗意诗中茶味,氤氲千年生活美学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opus/584048516409663570

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人雅士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将品茶艺术推向了极致。从制茶、品水到茶具选择,从烹茶技艺到斗茶之趣,文人墨客们不仅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茶诗茶词,更将茶文化融入了日常生活,形成了独特的茶道美学。本文将带领读者穿越千年,领略古代文人雅士眼中的茶中诗意与生活美学。


中国茶史几千年,制茶技艺和茶文化流传至今,闻名中外。品茗亦是古代美学生活十大雅事之一,无数文人雅士热衷茶事,品茶至兴致之处挥毫吟诗赞颂,为茶注入了高雅内涵。
陈继儒论茶曰: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道出了何谓品茶的神韵与乐趣;陆游咏叹雪后煎茶之雅趣,自携茶灶,汲雪煎茶,杯茶下腹,世间纷繁此刻不过是: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苏东坡茶饱卧榻酣睡已知足,一生曲折也要豁达逍遥……

不过从海海与茶相关的书籍中撷取了寥寥数句,古人的茶之情深与落落风雅可见一斑。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爱喝茶的国家,但是如我们古人这一份浓缩在茶里的诗情画意、风雅古朴,恐怕远远不及。经过数朝文人雅士的审美演绎,一杯茶上升至艺术,从实用层面提升到艺术层面,氤氲出了流传千年的生活美学。

制茶:张岱自制兰雪茶


我们都知道中国制茶历史悠久,制茶技艺炉火纯青。但一个文人自制茶叶的故事你听过吗?
明末清初文人张岱,号称“茶痴”,其著作《陶庵梦忆》就有多篇与茶相关的文章,其中《兰雪茶》一篇讲述张岱自制兰雪茶一事就颇有逸趣。
其实张岱做兰雪茶就是用的当地的日铸雪芽,制造之法一如已有的松萝茶,但他做了一些创新改造,你看他是怎么制做的: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透光。张岱得意称之为“兰雪茶”: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
通过张岱的创新,本已落没的日铸雪芽摇身一变为万人追捧。可见,文人也不只都是“纸上谈兵”,张岱这种对于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很厉害呀!

品水:好茶要用好水


苏东坡曾诗曰: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惠泉)。一句浪漫诗句,道出了品泉妙韵。乾隆才子袁枚在《随园食单》也说:欲治好茶,先藏好水。
张岱《陶庵梦忆》之《禊泉》篇可见其之精于鉴水。他曾偶然见禊泉水,曰:磷磷有圭角,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噀天为白;又如轻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自此以之烹茶。某天家里负责打水的长工偷懒,以其他水代禊泉水,却被张岱识破。长工以为是同伴揭发,谁知道张岱竟辨出了这“假禊泉水”是哪里的井水,长工不得不服。

后来禊泉因名声过盛惹祸端被人损毁了,张岱又发现了新泉并命名“阳和泉”,一时又引起了众人追捧。彼时,禊泉、阳和泉两泉和“兰雪茶”皆因张岱而声名大振,这要放在现在,张岱真是妥妥的“营销大师”和“带货一哥”啊!
“旋收松上雪,来煮雨前茶。”除了好泉,古人还爱以雪烹茶,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陆游以雪煎茶。小说《红楼梦》里也有妙玉以雪烹茶招待林黛玉、薛宝钗的情节。究其原因,我猜想可能有三:一是雪水清冽,煮茶口感好;二乃冬日就雪煮茶设茗听雪落,更添风雅别致;三则因雪之洁白无暇,符合文人清高之士之品性。
此般皆是品茶之道里对于水的讲究。

茶具:香茶需好器,好器衬香茶


好茶配好器,有品位的古代美学生活大师当然要将精致进行到底。
张岱饮兰雪茶: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他的茶友闵老子喝茶用荆溪壶、成宣窑瓷瓯。另一位清代美学大师李渔曰:茗注莫妙于砂壶。而且这个茗壶与酒壶不同,其嘴务直。何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故而茶壶嘴直便于畅通,方可得啜茗之快。
至于贮藏茶叶,明末清初的美学家李渔以为:贮茗之瓶,止宜用锡。因为用锡瓶贮藏茶的气味不泄。而另一位清代才子袁枚则如此存放茶叶: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在古代储存技术不完备的情况下,为了防潮这些吃茶人也是各有其道了,其钟情非虚也!
故而,这一杯茶里还含有古人的器物美学思想和巧思妙想。

烹茶:净几暖炉,茶铛旋煮,速如疾风


水、器皆备,烹煮之法自是不可随意。“诗家冷淡作生涯,有客相过旋煮茶。”只一个小炉,烧柴烹之,茶旋煮,速如风雨,真乃畅快!
食物烹饪讲究火候,烹茶也是。对此,李渔的烹茶之道是: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
古人烹茶比今人泡茶过程更为繁复,但古人不觉为累,如此这番精细讲究只为品出茶之真味。

斗茶:因茶而结忘年交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我联想到张岱《闵老子茶》一文里描述的他与闵老子之间的喝茶故事,虽不是“厮杀”挑战,但二人你来我往对于茶艺的交流,也可称之为一段独特的“斗茶”!

故事里说,张岱听闻闵汶水是饮茶品水高手,便去南京桃叶渡拜访,结果老先生不在。许久闵汶水回来了,却说“杖忘某所”又回去取拐杖了,实则故意晾一晾张岱。
迟之又久,闵汶水又回来了,一看张岱还在,明知故问:“客在奚为者?”张岱答曰:“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于是老先生大喜,即烧火煮茶。

是时“斗茶”之戏正式开始:一杯香气逼人的茶下肚,张岱问,此茶产于何处?老先生说是阆苑茶。张岱细细再品说这只不过是阆苑茶制法。闵汶水暗笑道:“客知是何茶?”张岱再品后说好像是罗岕茶。老先生吐着舌头连声称奇。
张岱又问煮茶之水,老先生回曰惠泉水。张岱又说你别忽悠我,惠泉(无锡)距此(南京)千里之外,为什么水一路折腾还是如此清冽?闵汶水知瞒不过,道出了实情:取惠泉水必须淘干净井水,新泉至方可汲。山石磊磊籍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故水之生磊。可见闵汶水懂茶非虚名,而张岱通过一杯茶水竟喝出了涓涓泉水的细微差别。
一杯茶暗藏玄机,两人心照不宣互相试探,终于全盘托出。这一杯忘年相交知音茶,颇有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妙境。在这生动传神的描写里,也尽显两人的精湛茶道爱茶之深。

结语

除上述列举种种,古人烹茶还有许多文化,譬如:天下各茶之差异,什么时节喝什么茶,配茶的糕点果蓏,品茶的情趣,甚至喝茶之礼仪等等。
以古代茶文化可见古人追求精致的情怀,而这种追求精致的情怀又仅仅是古代美学生活的其中一种写照。古人吟诗作赋常寄情于物,茶也不只是喝茶,还能叙述事情、表达情感。
由此可见,藏在中国古代美学生活里的茶之美茶之趣,谈之不尽,可学之处亦甚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