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享黄土艺术,重温千年经典,看绥德秧歌名扬海外!
浸享黄土艺术,重温千年经典,看绥德秧歌名扬海外!
绥德,这片孕育了千年文化的黄土地,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于世。从激昂的秧歌到精美的剪纸,从雄浑的唢呐到精湛的石雕,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鲜活的文化传承。近日,绥德的非遗项目走出国门,远赴德国参加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翻开历史的书页,绥德独有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泱泱汉风承载着厚朴,袅袅烟火温暖了人心。在这里,历史与文化交相辉映,风骨与俗常完美融合,在漫长的岁月中,反复淬炼和滋养出了多彩的民俗文化,成就了中国北方这一片瑰丽雄奇的土地。
绥德是举世公认的陕北民间艺术荟萃之地和陕北文化的中心腹地,是全国民歌、秧歌、唢呐、石雕和剪纸之乡。从古老的民歌、秧歌到精美的刺绣、剪纸,再到激昂的唢呐、独特的民俗,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承载着这座城市丰富的情感与文化记忆,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呈现,也是人们的情感所系。
近日,绥德秧歌、剪纸等非遗走出国门远赴德国参加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一支舞,千年续,万里传,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宝贵文化遗产,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为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正能量。
秧歌,起源于农事活动,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鼓乐交响的激昂绵长,姿态步伐的灵动曼妙,彩扇花伞的摇曳翻飞,民俗风情的绚丽多彩,舞出了黄土地上的热情奔放、大气豪爽,倾注着人们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和对未来憧憬向往的美好愿景。
图源:榆林发布
踢场子是绥德秧歌的精髓,按地域分为北路场子和南路场子。铿锵的鼓点、矫健的步伐、热情的舞姿,散发出“掌出方卷波浪翻,脚起电闪箭离弦”的艺术魅力,演绎出了黄土高原上生命的存在之律、活跃之姿、强盛之势。
摄影:曹维豇
深埋于沃土的根,延绵不绝;燃起于心中的火,灼烈不息;舞动于人间的韵,永世流传。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绥德秧歌见证着民俗艺术绵延不息的传承发展,同时也伴随着时代变迁,在发展中不断生成新的生命力。
来自历史、面向未来、灼灼其华。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岁月打磨得愈发璀璨,它们如同古老的传说,诉说着城市历史的厚重与绵长,流传着人类情感的丰富与深沉。
千年光影,流转指尖,技法之妙,存乎一心。从数千年前的汉画像石到传承至今的石雕雕刻,从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到素雅大方的生活摆件,绥德石雕在历史长河中饱经磨砺,循环往复的手势承载着时间的重量,呈现着人与物生生不息的勾连。
剪艺传情,指尖乾坤,绥德剪纸是流传于黄土高原的一项艺术瑰宝。赏不完的姹紫嫣红,诉不尽的生活情思,手工艺人们于纸上雕琢时光的轮廓,一开一合间尽展民间艺术的生命与魅力。诗意的剪影传达着传统文化的古老韵味,生动的形象勾连出浓郁质朴的民俗风情。
摄影:崔世岗
唢呐,一种在陕北地区十分常见的传统民俗艺术形式,碗大、杆粗,也叫大唢呐,承载着岁月的深厚积淀,凝结着生活的朴素情感。唢呐声音洪亮、热烈奔放,将生活中一切平凡的画面赋予深厚的意义,象征着陕北人豪放豁达的性情,彰显着黄土文化的雄浑与豪迈。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传承文明,立足本国,面向世界。从广袤厚重的黄土高原到古老典雅的欧洲咽喉,从国内专场到国际舞台,绥德秧歌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光华集于一身,将亘古绵延的中华文化凝于一瞬,每一个画面都描绘着山河的壮美,博大而雄奇;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陕北人对生活的热情,豪放而浪漫。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名片。一位位非遗传承人,怀着高山般的巍峨与坦诚,如大地似的踏实与坚守,秉着对历史的尊重,运用巧思、通过巧手守护文化气蕴,为人们输送历史血脉,进而更好地镌刻时代群像,传递华夏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从原汁原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表演艺术,到巧夺天工又随手可用的制作技艺,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中华文化呈现在世界舞台上,演绎着千年的文化史诗,书写着经典的时代传奇。“提起家来家有名”,山河共璨耀华夏。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