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和茶叶
东印度公司和茶叶
1610年,中国茶叶首次乘着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漂洋过海,饮茶之风迅速传遍欧洲大陆。因一时不知如何命名,且其来自神秘的东方,故被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
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皇家历史学会会士艾伦·麦克法兰曾将这种来自中国的叶子称为“绿色黄金”。他曾多次强调,如果没有茶叶,就可能没有大英帝国和英国工业化的出现。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当时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许可状,给予他们在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而茶叶真正意义去到欧洲,是荷兰东印度公司。1601年,荷兰与中国通商,后者在1602年也成立了一个东印度公司,当时是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给予公司在亚洲进行殖民活动21年期限的垄断权。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从爪哇出发到澳门运载绿茶,直到1610年这些茶叶才到达欧洲。
英国人广泛饮茶,其实是在1720年代前后。除了英国,茶叶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都颇受欢饮。一时间,西方世界对于茶叶的需求量快速快速增长。清代官员赵冀留下的文献显示,“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其番舶来,所需中国之物,亦惟茶是急,满船载归,则其用且极于西海以外矣。”
巨大的茶叶依赖,让中国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当时,茶叶的定价权完全由中国掌控,甚至可以充当等价物。比如英国棉纱到中国出售,都是现货交易,直接用茶叶换棉纱。后来,英国开始以印度为跳板,自己把工业品输送到印度,印度把鸦片走私给中国,中国又将茶叶卖给英国,从而形成闭环。
那期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几乎全部的利润都来自于茶叶,茶叶也为英国贡献了平均每年达到330万磅的税收,占国库总收入的1/10。到19世纪初,鸦片已经成为中国进口额最大的商品。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引爆了国人对于鸦片的顽强抵制情绪。当这个闭环被打破之后,中英战争爆发,后来被称为“鸦片战争”。而在英国人的视角来看,这很可能是“茶叶战争”。
为了摆脱茶叶进口依赖,英国开始尝试自己种茶。1834年,英国茶叶委员会派秘书乔治·戈登,从中国偷走了8万粒茶种。1849~1853年,植物标本采集专家、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的罗伯特·福琼先后查探了中国主要茶叶高产区,并在1851年将在中国收集到的2万枚茶种装进16个大玻璃柜运到印度加尔各答。船上还带去了八位福建武夷山制茶师傅,和大量制茶装备工具。据称,罗伯特·福琼将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带到印度,并在印度孟加拉邦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试种成功,并将其命名为大吉岭红茶。而今,大吉岭红茶,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是英国贵族的宠儿。后来,印度还将大吉岭作为国家的茶叶商标在国际上注册。
同期,乔治·戈登偷去的茶籽,先后在阿萨姆和锡兰等地试种茶树获得成功并开始代替中国茶树。到1899年阿萨姆地区茶园面积扩大至1350平方公里,锡兰茶园面积1550平方公里。有趣的是,那位曾茶叶味绿色黄金的艾伦·麦克法兰的母亲,就是一位阿萨姆地区茶叶经营者的妻子,在阿萨姆地区的茶园居住长达二十年。期间,印度茶叶制作、运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助力下实现了工业化,效率大幅提升,成本领先中国茶叶。同时,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在加尔各答、斯里兰卡、科伦坡等城市建立茶叶拍卖市场,一直到今天的世界茶叶定价权,都掌控在英国人手中。
英国在印度的茶产业初具规模时,开始渴望就近倾销。为此,他们开始盯上了喜马拉雅山脉另一边的西藏。茶在藏传佛教中极具地位,他们做佛事就需要用茶叶。早在1550年嘉靖庚戌之变,就是因为明朝只鼓励蒙藏联盟但拒开茶市,从而遭受10万蒙古骑兵进犯京师。1888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希望通过对茶的控制占领西藏。
无论如何,茶叶见证了最早期的经济全球化,也代表着一种文明成果。就像《15 至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所言:“任何一种凝聚着文明成果的作物都使种植者受它的奴役。这几乎是文明世界的特征,任何一种文明都需要奢侈的食品和一系列带刺激性的兴奋剂,十二三世纪,人们迷上香料和胡椒;16世纪出现烧酒;然后是茶、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