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实力强大的袁绍,在官渡之战说败就败了?只因他没做好这件事
为何实力强大的袁绍,在官渡之战说败就败了?只因他没做好这件事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实力强大的袁绍却在此战中遭遇重大挫折。本文将深入剖析袁绍在战争中所忽略的关键环节,揭示这位北方霸主最终走向衰落的深层原因。
公元190年,董卓死后,天下大乱。北方群雄林立,其中最强者非袁绍莫属。他起兵青州,初期在冀州刺史上官布旗下效力,后发展自己的势力。随后他南下并州,击败公孙瓒,占领邺城,并州遂为袁氏所有。他又联合龚都、张杨等人,平定了幽州。至此,袁绍基本掌控河北三州,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
凭借在三州的雄厚实力,袁绍称帝在望,一统天下指日可待。他拥有丰厚的粮草储备,控制千里的黄河水道,兵力达三十余万,在北方无人能敌。正是以袁绍为核心的华北联盟,抗衡了南方曹操的野心,维持了北方的相对稳定。
然“人算不如天算”,正当袁绍坐拥重兵,志得意满之时,南下的曹操却成了他逆鳞上的一根刺。曹操与吕布、张绣等人争夺中原,终于占据河南地区。两大强敌遥遥相对,最终在官渡展开决战,这场战役被称为北方力量的分水岭。
当时形势对袁绍极为有利,他拥兵十余万,曹军不过五万。且曹操深入敌境,粮草运送不易。此役袁绍完全可以拖延时间,使曹军自行消耗后围歼灭之。奈何袁绍迫不及待,一心想速战速决,于是在官渡急于发动总攻。这致使袁军兵分三路,互不呼应,最终大败而归。曹操见机不可失,立即发动反击,大破袁军。
曹操乘胜追击,生擒袁军七万多人。杀了这么多俘虏,无异于一个响亮的宣言——我曹操要灭了你袁绍!一时间,似乎预示着袁绍的势力已经节节败退,大厦将倾。然此役对袁绍而言,损失并不致命。
他的军队原本在30万以上,损失7万对总体实力影响很小;辎重损失也微乎其微。算上其他地方的兵马,袁绍仍有二三十万大军。可见,官渡一战并未重创袁绍,他完全有力量东山再起。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袁绍最终的失败和没落?答案就在他死后爆发的权力交接之争。
袁绍共有三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幼子袁尚。袁谭刚正不阿,具有 意志,是袁家最合适的接班人;袁熙安静持重,治军严明;而袁尚骄横跋扈,好大喜功。
由于宠妾刘氏所生的袁尚得袁绍的宠爱,袁绍有意传位给他,但碍于袁谭的长子身份,暂时没有明示。其实袁绍心里也是矛盾的,他明知立嗣不能违反传统,但私心很难忍受让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失望。于是袁绍决定拖延时间,等袁尚再成熟一些,再作打算。
等到袁绍病重时,众臣纷纷上表支持立长子袁谭为继承人。毕竟袁谭最有资历,若是袁绍生前没有特别指定,那么继承权自然在长子。就连审配也表示赞同立袁谭。
然而没过几天他突然改变主意,强力反对袁谭,一是因为其与袁谭关系恶劣,二是凭借袁绍生前言语,力主立幼子袁尚。在审配的煽动下,袁尚终于得偿所愿,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而袁谭自然恨之入骨,他无法忍受自己名正言顺的继承权被弟弟夺去。从此袁谭对袁尚怀恨在心,誓要报复。他装作没有野心,只想回青州处理政务,暗地里却在拉拢豪强,准备与袁尚争夺权力。
袁绍死后,正值曹操挥师北伐之时。曹军攻灭本地的小股袁军,势如破竹。袁谭前来求援,表示愿意带兵抵抗曹操。其实这只是个幌子,他更想借机向袁尚索要更多兵力。
然而袁尚深谙其弟心思,只给了一些弱兵损兵,同时派心腹逢纪监视。果然,袁谭率军与曹操交战不利,立即杀死逢纪,将损兵划为己用。这使得袁尚更加猜忌袁谭,从此两人间裂痕难复。
后袁谭再遭曹操攻击,眼看要支持不住,只能向袁尚告急。这次袁尚不得不亲率大军前去救援,因为真正失利的话自己也会受到威胁。然而彼此间早已无信任可言,加之各自带兵的将领也互相奉承主公、排斥异己,两军合作冷淡,竟不战而退!
曹操见状大笑,从未有过如此轻松的胜仗。袁氏兄弟退至邺城,仍然互不相让,竟然在城下展开厮杀。最终袁尚击败了袁谭,迫使其逃亡青州。但这场内讧已令袁氏元气大伤,曹操趁机兵临城下。
当年,正是袁绍在权力交接问题上疏于考量,才酿成日后子侄反目的惨剧。他生前不明确指定继承人,让袁谭和袁尚都怀有希望;又因为偏爱袁尚而有意传位于他,更激化了矛盾。其中审配这个阴险小人制造了很多是非,但也正是袁绍疏于人际关系,没有察觉审配的两面性,才会中其政治阴谋。
其次,袁绍小瞧了官渡之败的影响,没能及时意识到曹操乘胜追击的危险。当曹军来势汹汹之时,他本应立刻摒除兄弟误会,联合应对外敌。可惜他还沉浸在权力交接的纠结中,没能及时应对。这使袁谭对他产生极大不满,进一步破坏了兄弟关系。
再则,袁绍没能控制住部下的政治斗争,反被审配利用,最终立了幼子为继承人。这无疑是权力更替的导火索。若当时坚持立长子袁谭,或许还有转机。审配这个奸臣死后,袁绍也没能设法修复和袁谭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袁氏的内耗与覆灭。
可惜天不遂人愿,来不及回天乏术。这位楚汉相争以来最有希望推翻曹操的强敌,终究在关键时刻思虑不周、败于内乱。正如老子所说:“大过必兴,大患必作。”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思前想后方能避免致命的失误。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过,命运最终将这位北方联盟的领袖推向失败的深渊,而曹操则迎来了统一北方的大好机会。
从袁绍的失败可以看出,成功与失败的分野其实很细微。同样身处乱世,同样有称帝的实力,何以曹操终成魏武帝,而袁绍只能以失败告终?权力更替的安排,内部团结统一,外敌来犯时的判断,这些细枝末节竟成就了鲜明的反差。
所以我们不应轻视任何一个决定,都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做到心中有数,免得布好的棋,却被自己输了。天道酬勤,谨记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