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植物所郭亚龙研究组揭示植物适应性进化新机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科院植物所郭亚龙研究组揭示植物适应性进化新机制
引用
CSDN
1.
https://blog.csdn.net/qazplm12_3/article/details/145384486
青藏高原以低温、强风和强辐射等极端环境特点著称,但同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热点地区。模式植物拟南芥全球广泛分布,是研究植物适应性进化机制的理想材料。西藏自然分布的拟南芥,为理解植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模式系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合作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Green revolution gene drives adaptation of Arabidopsis to the extremely high altitud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新机制。
研究团队聚焦青藏高原海拔(约4000米)拟南芥自然群体材料,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云南低海拔生态型(约1600米)对比,通过基因组、表型组及分子遗传学等综合分析,来揭示模式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奥秘(图1)。研究发现:
- 多维组学的比较分析表明,西藏生态型基因组含有更多的重复序列和基因丢失;群体遗传分析表明,西藏拟南芥群体具有典型孑遗群体的特征,其有效群体大小在全球拟南芥群体中最小。
- 全生育期的表型比较分析表明,15个性状中有10个在两种生态型间有显著差异。
- 聚焦10个有显著差异的性状,基于F2群体与亲本的比较进行选择分析(v-test),发现角果密度受自然选择。
- 基于QTL图位克隆,发现角果密度差异是由赤霉素合成途径中的GA20ox1基因(绿色革命矮化基因的同源基因)调控。
- GA20ox1的功能缺失变异在全球多个地区的高海拔适应中起到重要作用,说明GA20ox1的平行进化促进了拟南芥的高海拔适应。
图1. 角果密度受到自然选择促进高山适应。
该研究强调了从表型性状出发揭示植物适应性进化机制的可行性及重要性,同时强调了自然群体中环境适应性基因的研究对育种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中科院植物所特别研究助理侯星慧和助理研究员徐永超为共同第一作者,植物所郭亚龙研究员、徐永超助理研究员和北京大学顾红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项目的资助。
热门推荐
最新研究:肌力训练是改善老年人失眠的最佳运动方式
基于反馈的个人反思技巧:提升自我认知与职业发展的关键
伟大的诞生 :朗香教堂的前世今生
深入探讨悲伤情感文案的力量与表达技巧
杨戬:三界第一战神的由来与传奇
建筑面积和套内面积的区别,计算方法
幼儿咳喘的元凶或许就是它——呼吸道合胞病毒
程序员在选择职业路径时的决策因素
连接器在高性能车辆系统中的作用
传统武术动作详解:人字桩站立与全身发力训练法
Cesium中让模型动起来,丝滑又顺畅
博鳌论坛聚焦可持续发展:海南零碳示范区减碳96.2%
壁挂炉品牌哪个适合北方-15℃极寒地区?耐低温机型硬核推荐
C语言if语句如何循环
脸红不只是害羞:大脑中的微妙反应揭秘
运营管理中的流程再造:目标、方法与成效
南方网友称晾晒衣物上现14粒“臭屁虫”卵,专家:荔枝蝽卵块,不建议用手触摸
智慧交通守护者:详解无人机高速公路巡检解决方案
骨折患者饮食误区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解析
揭秘5G网络体系结构与数学的微妙互动:数学的关键作用
哈尔滨十大东北风味美食:从得莫利炖鱼到冰糖葫芦
湿气重者食疗探析:木瓜能否助力祛湿?
海南包车,专业司机带你玩转海南游
历史上,皇帝与后宫嫔妃之间的关系如何?
项目经理如何跟校长沟通
新能源汽车:引领未来交通的绿色革命
文山学院构建"1234"模式 践行劳动教育"理实"结合
人机协作并非简单相加,而是…
复古文艺风穿搭全攻略:从颜色到配饰,轻松打造你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