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大方:豆制品里的400年匠心传承
毕节大方:豆制品里的400年匠心传承
毕节市大方县,一个位于乌蒙腹地的小城,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孕育出了享誉四方的豆制品产业。从历史悠久的豆腐到种类繁多的豆干,再到独具特色的豆豉,大方豆制品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智慧与匠心,更成为了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
历史渊源
大方豆制品的制作工艺可追溯至明代末期。据史料记载,当时有湖广人诸氏途经大方沙坝,发现当地山泉水清冽甘甜,便决定在此安家定居,经营祖传的磨豆腐、做豆干的生意。褚氏家族安顿下来后,其生产加工的豆制品几年内就远近闻名。
到明末清初,豆制品作坊已遍及大方县各地,尤以沙坝、小屯、城关地区最为繁盛。当时,大方豆制品曾被列为上贡珍品。
制作工艺
大方豆干精选颗粒饱满的黄豆为原料,用山泉水浸泡,研磨成豆浆,将其过滤后,点成豆花,滤去清水。用小白布分别包成4厘米见方、2厘米左右厚的豆腐包,平摆在木板上,再压上木板、石块,将水分榨干;然后剥去布,抹上食盐,五块一摞,静置两小时;在备好的木箱内铺上稻草,码4层豆干,一层豆干铺一层稻草,码好后盖上箱盖;经过3天的自然发酵,豆干即成。
作为豆干系列最出名的臭豆干,加工工序则更为烦琐,除了常规的豆干制作流程外,还需要炭火烘烤、发酵等。臭豆干的来历有多种传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多年前,有一家豆腐作坊豆腐做得过多,未及时卖完,过了几天取出来看时,豆腐已经发霉长毛。主人舍不得扔掉,便用炭火烘烤,却因其别有风味,受到大家喜欢,随后一售而空,臭豆干也由此产生。
产业规模
在毕节的地方特色食品中,大方县的臭豆干早已“臭”名远扬,且以六龙、小屯两个地方的最为有名。闻着臭,吃起来却口齿生香,而且易于保存,销路更为广阔。
在大方豆干制作较为集中的六龙镇,每天上午8时到10时,制作好的豆干被打包装运,发往贵州各地及周边省份。六龙镇200余家豆干作坊一年累计可制作200多万片小豆干,年产值超1亿元。
被食客追捧的大方豆棒则是从大豆中提取的高蛋白副食品,具有浓郁的豆香味,其口感独特。作为大方豆制品代表之一,被列为“贵州省传统名特食品”,以其营养丰富、口感独特、吃法多样、富有特色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据《大方县志》记载,20世纪初就有豆棒生产,时至今日,这门手艺已经遍及大方县域各地,有上百家豆棒作坊。一根豆棒成品,需历经选豆、打豆瓣、打浆、滤浆、上锅结皮、翻裹、晾干等数十道几乎苛刻的工序才能制作而成。上好的豆棒,色泽金黄,豆香味浓,形状规整饱满。
大方豆豉,是最独具特色的豆制品,具有“食一粒而知其味,尝一箪而恋其香”的传统风味。豆豉的制作也很讲究,每年农历腊八节以后开始做的豆豉称“腊八豆豉”,正月后做的豆豉称“桃花豆豉”。发酵缓慢的豆豉臭而不熏,香而不烈。《贵州通志·风土志》载:“豆豉各州、县产,以大定(大方)为最佳。”豆豉既可以制成蘸水,也可以用作火锅底料等,最能增进食欲。
品类齐全的大方豆制品,逐渐在历史的沉淀和技艺的传承发展中闯出了一方天地:2011年,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授予大方县“中国豆制品之乡”的荣誉称号;2013年,大方豆制品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大方豆干(手撕豆干)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大方豆制品不断扩大了市场份额。大方县从事豆制品经营的手工作坊、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也迅速发展起来,超过1300家。全县豆制品年产值超3亿元,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一个火炉,一张烤架,几人围炉而坐,豆干“煽”着,龙门阵“摆”着……
这,也是毕节人朴素而又别样的生活!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