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学科建设的三个逻辑起点
篆刻学学科建设的三个逻辑起点
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建设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三个维度探讨了篆刻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关注本体、溯古求史、看世界。
关注本体
在学术昌明的今天,古玺印学和篆刻史、篆刻名家、篆刻名作、篆刻技法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关于篆刻美学与审美方面的成果严重不足。因此,篆刻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局限为一种技艺之学与古文史之学。而它本应作为“主体”与“本体”的意识与依据,在业界则感到明显不足。当务之急,是先要在篆刻学(印学)学科建设上集中投入力量。应以构建篆刻美学为核心,在强调理性和思辨的前提下,建立严格的、分工明确的学科框架。这是向自身作内省、调整,推进篆刻从“古”到“今”的观念立场转变的必要举措。
篆刻关连传统学科交叉的范围如“文史及金石学”等:溯古求史
首先是“诗、书、画、印”四全,以篆刻为生发点作铺衍拓展的丰富呈现。其次是与“文史之学”之间的互动、互补、互映、互鉴。比如列出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器物学、古铭刻学、古传拓学、古碑帖学、古典文学、古汉语学、古史学、考古与博物馆学;更需要来自受当代美学思想启发而为当代艺术关键重点的篆刻艺术哲学与美学、以及篆刻艺术的现代创作评审之学等等,倡导“印学”的多层面多角度的交叉融汇。这一发展方向聚焦时间维度,以当代理性与学科规范,纵向观照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淹贯古今,疏浚源流。
“世界印章史”视野下的印学国际化进程的积极推动,是今天进入新时代“篆刻学/印学”的使命:看世界
世界各国各地各族有印章遗存之处甚多。只是没有像中国这样,在元明清时代迅速转换成“篆刻艺术”而已。之所以特别要提出“世界印章史”的概念,既是因为世界印章文化遗存地理分布的客观实际,同时旨在赋予篆刻学闳阔的学科体量与函纳包举的学术视野。
首先是关注有印章遗存的区域。比如中亚西亚到北非;南亚及东亚的日本、韩国;近世欧洲各国的家徽族章戒印现象等等,还有我国的西藏、新疆、蒙古地区的大量藏、维、蒙文字符号入印。举凡各族各域各国各地的文字印章、徽章图纹、文明印记、著名文物、独特标记、图形符号,都是我们“文明互鉴·一带一路”图形印印章创作的最佳素材。其次,要使印学成为“世界语”。图形具有强大的传播力,故尔我们不能仅仅限于中国已有的“篆刻”形态;而需要拓宽国际视野,这样才更有利于推动作为国策的“一带一路”的成功样板的打造。今天的篆刻艺术,当以响应国家大政方针、促进中华民族复兴为历史使命,这是我们当代印人的幸运。
结语
关注本体、溯古求史、看世界,这三个认知基点,应该成为当代篆刻学“学科建设”项目工程设立的三大支柱。在“篆刻学(印学)”还严重落后于“书法学”“中国画学(美术学)”的现实背景映照下,今天的我们的确应该有所新创、敢作敢为,甘为前驱、不负时望。
作者简介:陈振濂,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长期致力于书法篆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是中国当代书法篆刻艺术领域的权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