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由石猴修成斗战胜佛:孙悟空的修心炼魔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由石猴修成斗战胜佛:孙悟空的修心炼魔之路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1762383_121645677

孙悟空从一只普通的石猴成长为斗战胜佛,其间的修心炼魔之路充满了勇气与智慧。本文通过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他从一个顽皮的石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成长历程。

孙悟空大闹天宫,不可一世,最后被如来制服。如来挥动巨掌,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很多人因此痛恨如来。

不过,我们看一下原文是怎么写的: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地把他压住。

如来为什么要“轻轻地”把他压住?因为他并没有要致孙悟空于死地,他知道,孙悟空虽然年少轻狂,但是个好苗子,倘若加以历练,将来必能成大器。果然,孙悟空凤凰涅槃,最后成佛——斗战胜佛。

而且,正因为有了年少轻狂的背景,才显得他后来的成功尤为可贵。孙悟空为什么能够成佛?因为他除了缺点,还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在他身上汇聚,让他最终一飞冲天。

一、勇敢无畏、意志坚定、诚心正意、学习刻苦

想当初,孙悟空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石猴,却为什么能很快成为猴王?就是因为他非常勇敢。

猴子们在一起玩耍,看到一个大瀑布,有猴子说,哪一个能钻进去,我们就拜他为王。王,是多么大的诱惑啊,可是连呼三声没人敢应。

这时,是孙悟空站了出来,第一个跳进瀑布。其实,猴子是怕水的,取经路上的孙悟空依然不擅水战。但他还是“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来的大闹天宫、西天取经,就不用多说了,无论面对的是神仙还是妖怪,孙悟空从未害怕、从未退缩。

很多人欣赏孙悟空,就是欣赏他身上那种大无畏的勇敢气概。

孙悟空是顽皮的,但他一旦认定了某件事情,便执着坚定、义无反顾,受多少磨难都不后悔。

为了拜师学艺,孙悟空做了一个木阀,漂洋过海,来到南赡部洲。为了学本事,他在“海外”漂泊了十几年。

刚见到菩提祖师的时候,孙悟空说是从东胜神洲来的,祖师都不相信,认为他撒谎,因为东胜神洲离这里太远了。孙悟空却回答:“弟子漂洋过海,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孙悟空到了灵台方寸山,听樵夫说山上就有一个神仙,于是,他来到了斜月三星洞门口。按照猴子的急脾气,他应该马上大声叫门,但他没有。孙悟空什么时候“不敢敲门”过?看到妖怪的洞门,他上去就捣。

但为了学武艺,他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他在门口静静地等。

为了学艺来到这里,打杂打了六七年。你能做到吗?

后来祖师有心教他了,在他的头上敲了三下。孙悟空半夜来找祖师,终于,祖师传授了孙悟空长生之法。而七十二变又是什么时候教给他的呢?又是三年之后了。

祖师传孙悟空长生之法,孙悟空当时是什么态度呢?为了学习,孙悟空“昼夜殷勤”。

二、居安思危、广纳善言、善于领悟

孙悟空原本是个石猴,这只石猴其实寿命也不短的。孙悟空做猴王做了三百多年,本来也挺快活,可突然有一天却淌眼泪了。大家都吓了一跳,连忙问怎么回事。

孙悟空这才说,现在虽然欢喜,可是以后总得死啊,这可不行。于是,他毅然离开家乡,孤身一人到海外求仙。

跟菩提祖师学了本事回来,不费吹灰之力,孙悟空就剿灭了混世魔王,更是在花果山里每日教小猴子们操练武艺。

可某一天他又忧虑了:你们这些兵器都是竹子木头做的,这哪行啊?便又去寻找刀枪剑戟等锋利的兵器。

小猴子们得了兵器,孙悟空训练了四万七千人的猴兵,再加上各路妖王、狼虫虎豹等都来投靠,一时间,花果山“兵强马壮”。

可见,孙悟空不仅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能够积极采取行动,化“危”为“机”,从而使自己的本领不断增强、能量不断升级。


孙悟空战天斗地,连神仙都不放在眼里,但却非常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

前面说到的无论是寻道访仙、为群猴寻找兵器,还是他自己最后得到金箍棒,都是听了几个老猴的建议。

孙悟空忧虑自己不能长生,这时一个通背猿猴说,大王您能这样想,真是道心开发了。您要是想长生不老,可以到古洞仙山里面去寻找神仙。

孙悟空听了通背猿猴的话,满心欢喜,第二天就出发了。孙悟空担心小猴子们的木头武器不够锋利,这时,四个老猴跟他建议说,附近傲来国城里就有铁匠铺,可以到那里打造一些。

孙悟空听了又是满心欢喜,立刻动身,弄了很多兵器回来。

孙悟空又嫌自己的大刀不称手,还是四个老猴跟他说,水帘洞就通东海龙宫,可以到那里跟龙王要一件。孙悟空更是非常高兴,很快就到了龙宫,结果要了金箍棒回来。

孙悟空虽然顽皮,但是悟性很高,只要他用起心来,谁也没有他的学习成绩好。在菩提祖师处,孙悟空干了七八年的杂活,他没有怨言,边劳动边学习,应该也是很有心得。


正因为悟空很有悟性,祖师也才愿意教他,这也才成就了后来的孙悟空。

西天取经的路上,虽然唐僧是孙悟空的师父,唐僧也是著名的得道高僧,但是唐僧在对佛法的理解上面未必超过孙悟空。相反,很多时候都是孙悟空在开导唐僧。

这里只略举一例。第九十三回,师徒几人来到布金寺附近,唐僧望见一座高山,又有些心惊。

这时,孙悟空和唐僧一段对话: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

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

孙悟空认为唐僧只是念经,还没有真正解得。唐僧想一想,也认了。

旁边的八戒和沙僧笑孙悟空,说你只会舞枪弄棒,哪里解得什么经?结果唐僧却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可见,即便是解经,唐僧对孙悟空也是真心佩服啊。

三、知恩图报、领导有方、广交朋友

孙悟空总共有两个师父,一个菩提祖师,一个唐僧。对这两位师父,孙悟空都很敬重,即便偶尔稍有不睦,也能很快改正。

菩提祖师教给了孙悟空很多本领,但孙悟空和他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尽管时间短暂,我们也能看出孙悟空对菩提祖师的尊重和感恩。

跟了唐僧以后,孙悟空虽然也偶有抱怨,但总的来说非常忠心,尽到了作为一个弟子的责任。

第十四回,唐僧救孙悟空出五行山,孙悟空对着唐僧拜了四拜。第二十七回,因为三打白骨精,唐僧把孙悟空赶走,还写了一纸贬书,发誓永不录用,态度非常决绝。

按照孙悟空的性格,此时应该大怒:你不用我,我还不稀罕你呢。但他没有。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

行者将书折了,留在袖中,却要拜一拜唐僧,唐僧回身不睬:道不受歹人的礼。


大圣见他不睬,拔了三根脑后毫毛,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下拜。唐僧都不要他了,还说他是“歹人”,他还跟唐僧软款地说好话,还一定要拜师父一拜。

在回花果山的路上,孙悟空“独自个凄凄惨惨”,听到东洋大海的水声,“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后来八戒去请他,孙悟空又决定回来。小猴子们不依,孙悟空说:师父不是赶我回来,是叫我回家看看的。

孙悟空这时候还想着维护师父的名誉,就好像孩子和父母怄气,心里还是记着父母的好。

跟八戒一起回去的路上,孙悟空突然要下海去洗个澡。八戒不理解,孙悟空说,师父爱干净,怕他嫌我脏,洗干净再去见他。


孙悟空在花果山当了猴王之后,不仅震慑住了各路妖怪,使得他们都来参拜,而且非常善于管理。而且,孙悟空作为“领导”,非常善于用人,对部下也特别信任。

在花果山群猴中,有四个老猴,他们应该比孙悟空资历还要老,不然也不会知道许多孙悟空都不清楚的事情。孙悟空对他们很是器重。

四个老猴对孙悟空也是忠心耿耿,孙悟空几次上天庭、去西天,花果山甚至因此变得一片凋零,老猴依然兢兢业业,孙悟空一回来,马上就能重整旗鼓。

孙悟空虽然有时候脾气大,但是为人仗义,而且跟谁都“自来熟”,所以天上地下都有他的朋友,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跟他有交情,因此在后来西天取经的路上,他呼谁谁到,请谁谁来。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有了这十个优点,孙悟空从一个石猴,最终成为斗战胜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