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集:“活教育”是教育的真谛
三十七集:“活教育”是教育的真谛
“活教育”是一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方法。它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活教育”即指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要求活学活用,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方法。
活学活用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需要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活学活用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活学活用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活学活用的教育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和项目实践,学生能够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可以说,活学活用是教育的灵魂,它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活学活用是“活教育”的核心,“活教育”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教育思想,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学生”。简单地说,活的教育——“不是死的教育”而是与“死的教育”相对立。纯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活的教育”则是: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尽量利用学生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是少用鹦鹉学舌,多用脑子想事的教育。
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描写中国教育的情形时曾用过两句警语: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应把它用“活教育”改过来: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活教育是针对死教育而言的,死教育的特征:
一切设施、一切活动,教师是中心是主体。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教师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在灌输许多无意义的零星知识,养成许多无关紧要的零星技能。
一切教学,集中在听,教师口里讲,学生用耳听。
个人学习,班级教授。
以威以畏来约束学生。
教师以个人主见来约束学生。
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不问学生能否了解,不管时令是否合适,只是一节一节地上,一课一课地教。
学生呆呆板板,暮气沉沉,不好动,不好问,俨然像个小老头。
师生界限分明,隔膜横生。
校墙高筑,阻隔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活教育就是为了打破死教育的特征,将其改变过来:
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学生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分组学习,共同研讨
以爱以德来感化学生。
学生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
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选定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随时更改的。
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学习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
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
学校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是社会活动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活教育”课程的特征:
(1)形式活——实施形态多元化。
课程实施中不光有学科课程,还有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社团课程,多元的课程形态使得课程实施异彩纷呈。
(2)空间活——课程实施空间的多元化。
教育应与生活相联系,教育的场所不限于学校,学校是一个大的学习生态磁场,以学校为圆心,将家庭、村庄、大自然、校外基地环境都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中,让环境与学校亲和,生活与教育合一 。
(3)时间活——课程实施时间的多元。
课堂、课前、课间、午间、选修课、放学后的时间、节假日、自主安排的时间……这些时间都可以用来实施课程,如课前的“早诵微课”“行为习惯四字歌微课”、课间“阳光活动课”、午间的“午唱微课”、放学后的“田园种养——家庭种养”、节假日的“童眼看社会”,还有“自治委员会课程”孩子们会自主安排活动时间,打通这些时间,才能让课程影响孩子整个的生活。
“活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学生”,“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课堂,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三大理论成为“活教育”的理论根基。
“活教育”是遵循学生自然规律的、生活化的、春风化雨般的润泽涵养学生的成长的,既关注学生当下生活的快乐,又关乎学生未来生活幸福的教育。“活教育”是当今学校发展的理论基础、思想根源,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哲学,是“活教育”在现今时代的一种发展,也是我们对于“活教育”的一种新的理解,一种新的教育主张。
“活教育”促进学生学和做,提升学生做的能力,解决“死教育”往往使很多大学生或研究生出现看书能懂、上课能懂,一做不会、一做就出错的现象。因为在标准和不标准之间、一般与特殊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许多的障碍,存在很大的距离。死板教条、纸上谈兵,是无法解决障碍和拉近距离。只有在“活教育”中活学活用才能让学生在做中找到方法。当然,方法只是做某种事物或现象研究的工具,但研究本身则是研究者集思考、选择、分析、设计、操作于一体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方法是死的,但研究和研究者是活的。研究的这种“活”其实就是“活”在方法的具体选择和应用上。因为每个研究者可利用的资源和自身的条件是不同的,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障碍也是不同的,所以一项具体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不能用什么方法,适合用什么方法、不适合用什么方法,在不同情况下是不一样的。没有一成不变、包打天下的固定方法。研究者的任务就是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手中的资源和条件,以及面临的现实困难,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选取一种合适的方法。这样,就将“死方法”变成“活办法”;“活教育”中的活学活用真谛也就缘于此。
“活教育”即教育的本质,广西师范大学罗星凯教授一直在追寻教育本质,他将导师顾明远先生的教育信条作为师生的座右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德性,人原是利己的动物,如何制止这种劣性而养成一种崇高的德性,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使人与动物所区别的方法。动物都只知自私自利,而不知帮助其他动物,只有在生了小畜的时候,发生一种母爱,可是这也只限于极短的时期,过了这个时期,小畜长大了,就又要互相争夺,互相噬啮了。狗是如此,猫是如此,动物莫不如此。人如果也不知道助人,不知道为大家服务,那么就一定变成一个自私自利,只知道有我不知有他的市侩,与禽兽也就相去不远了。如果人人如此,那么民族的生存就极堪忧虑,国家的前途也就万分危险!
根据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我们为了做好现代中国人,从三个维度描述即心美、智润、身健的三好学生,再具体到核心素养便是对应三个维度的六项精进:心美——文明行为、审美尚美,智润——自主学习、爱护环境,身健——善于运动、快乐生活。 “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做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中国人”,做这样的“现代中国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中心主任陈如平说:“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成长所需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也就说书本课程只是一部分,整个教育是包括方方面面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生。第一类学生非常喜欢题海战术,基本上不怎么看课本,上课也不是很认真,却十分热衷于刷题,总感觉刷题有很强的成就感。第二类学生认为只有课本上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基本上不怎么做题,而是一遍又一遍翻看课本。
我们要清楚,看课本和做题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了哪一个,都不能取得好的成绩。如果只看课本,而不做题,那么就缺少实践,就不能从做题当中深刻理解并且掌握该知识点。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平衡好做题和看书的关系,确保有足够的训练量。学习,是有一定的深度可言的。一般来说,理解一本课本不难,这是因为课本会对每一个知识点做出详细地讲解,老师也会认真解析这些知识点。但是如果你把“弄懂了”与“掌握了”混为一谈,那这就是你不会做题的原因。
听得懂和会做题不是同一个等级,仅仅听得懂远远不够,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要教育学生养成活学活用的好习惯。
一、养成活学活用的习惯,把知识织成一张大网。
每一门功课都有其独特的连贯性和规律性。老师或家长可以让学生(孩子)把某一科目的知识,用图表的形式联结起来,呈现知识之间的关系。这能让分散的新旧知识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孩子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而这种联系一旦建立,孩子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学习积极性也就高了。
比如,三年级数学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 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是学习“体积”的空间认识的基础,是学习 “空间与图形”的基础。它们本身具有结构性。
此时“老师或家长应该及时指导孩子,全面地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并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按照公式关系贯穿起来,把知识织成一张大网。当这些“知识点织成一张大网时”就可以轻松地自己学会的知识运用到新知识中,做到融会贯通,深刻理解,真正把握。
二、养成活学活用的习惯,让学生做一些拓宽加深的计算。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孩子已掌握的知识,可以经常适时地、 有限度地让孩子做一些拓宽加深的认知和计算,把新知识纳入孩子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扩展孩子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散乱的点连缀成篇,这本身就是一个将知识活学的过程。
比如,当学生在解“小红有5个苹果,小兰有25个苹果,小兰的苹果是小红的几倍?”这一整数应用题时,可以将整数应用题转化为分数应用题问一下孩子“小红的苹果是小兰的几分之几? ”
我们知道“整数倍数问题是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分数应用题是整 数倍数应用题的扩展和加深。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理解和掌握倍数 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且也为以后学习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作 准备。
三、养成活学活用的习惯,指导学生做一些动手小实验。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说明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而知识和实践的结合,避免了盲目地记忆现成的死知识,将知识合成一个固有的整体,还给它本来的面貌。
在学习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小型、简易的操作、演示小实验,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开发智力,将思想及时地由被动操作向主动实践转换“通过动手唤起孩子的好奇心”实现知识的活学。
比如,当孩子在学习小学科学课本上的“溶解”这一知识点时, 老师或家长可以让学生(孩子)将一些常见的东西放入手中,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让孩子知道糖、盐、洗衣粉、醋等很多东西放入水中会溶解, 而筷子、铅笔、橡皮等则不会溶解。再如“铁生锈了”“筷子折了”“多彩的气泡”等知识,都可以通过动手小实验使“抽象的知识 变得具体、直白”便于孩子理解知识和记忆知识。
人大代表张志勇教授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全心全意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关于教育工作主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想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要用“活教育”方式来教育人。活教育对教育的实际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生活教育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游戏、实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活教育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倡导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活动和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关联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
3.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教育注重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实施,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锻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强调个性化教育:生活教育注重对每个学生的差异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天赋和个性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任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
5.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活教育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合作项目等,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活教育通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等方面的重点,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