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滕县保卫战:王铭章将军与日军血战到底
1938年滕县保卫战:王铭章将军与日军血战到底
1938年3月,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日军向徐州方向发起进攻,企图一举拿下这个战略要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滕县保卫战成为了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重要战役之一。川军第41军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带领不足3000人的部队,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精神。
1938年,在滕县保卫战中,王铭章看着距离自己一千多米的龟尾寿三,问旁边的副官“这个距离能不能打到他”,副官举起枪,三声枪响之后,龟尾寿三从马背上摔下来。
日军开始向徐州方向发起进攻,企图一举拿下这个战略要地,打通南北交通,进一步威胁中原地区。
当时,徐州会战,成为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一场重要战役,而滕县,则成了战事前沿的要塞。
滕县位于山东南部,地势平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3月初,国民政府命令川军,第41军第122师驻守滕县,阻止日军的猛烈进攻。
接到命令后,师长王铭章没有丝毫犹豫,带着部队就奔赴了滕县。
那时候的川军,武器装备远远比不上日军,连士兵们手里的步枪,很多都还是旧枪,子弹也有限。
王铭章对将士们说:“滕县,就是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守一天是一天,哪怕用命,也不能让日军轻易突破!”
战斗开始前,滕县的百姓并不知道,战火会烧得这么快、这么猛。
王铭章到达后,连夜动员百姓挖掘战壕,加固城墙,所有能够帮助防守的办法,全都想尽了。
老百姓对川军充满了感激,他们送来家里珍藏的粮食,有的甚至把多年舍不得吃的腊肉、鸡蛋都拿出来,非要让士兵们吃饱,如果滕县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3月15日,日军如潮水般扑向滕县。
日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武器先进,火力压制,几乎让整个滕县,陷入了震天的炮声中。
王铭章带领的川军,人数不足3000人,却要面对至少一万日军的疯狂进攻。
这样的情况,王铭章依然指挥着部队顽强抵抗。
炮弹在城墙上炸开,石块飞溅,硝烟弥漫整个城头,王铭章亲自登上城楼,和士兵们站在一起,给他们鼓劲:“弟兄们,今天我们就是滕县的命根子,站一天,就让日军多付一天的代价!”
战斗激烈得让人喘不过气,日军的飞机从城上掠过,投下炸弹,将城墙炸开了几个缺口,日军的坦克也轰隆隆地碾了过来。
王铭章没有退缩,带着部队用手榴弹,和日军的坦克对抗,甚至有士兵,直接扛着炸药包冲上去,与坦克同归于尽。
城里的巷战更加残酷,每一条街道都成了战场,每一间屋子都布满了死伤。
在激战中,王铭章突然听到副官报告,说日军的指挥官,龟尾寿三正骑马巡视,他走到城头,手搭凉棚往远处看,果然发现一个身影正骑在马上,似乎在指挥作战。
王铭章皱起眉头,问副官:“这个距离能不能打到他?”
副官没有多说,举起步枪,瞄准目标,三声枪响后,远处的龟尾寿三,突然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龟尾寿三,是日军的高级指挥官,他的被击毙让日军的阵脚瞬间乱了。
川军趁机组织了一次反击,逼退了日军的前锋。
可日军的攻势实在太猛,接连几天的炮击和强攻,让滕县的守军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伤员越来越多,粮草和弹药也几乎耗尽。
王铭章把所有还能战斗的士兵召集起来,亲自分配任务,他说:“能战的上城,不能战的下城。我们川军的名字,就刻在滕县这片土地上了。”
3月17日晚上,日军的火力再次集中到了滕县城头。
这一夜,城墙彻底塌了,日军开始从四面八方涌入城内,王铭章站在城头,挥舞着指挥刀,指挥着最后的防线。
夜色中,他的身影显得特别高大,士兵们看着他,咬紧牙关死守。
到18日中午,滕县陷入了最后的激战,街巷中到处是交火的声音,川军的防线越来越少。
王铭章知道,滕县已经保不住了,把副官叫到身边,说:“滕县是我守不住的,可我的命,必须留在这里。我走不了,你们也别劝。”副官几次想带他突围,他都拒绝了。
下午两点左右,日军突破了最后一道防线,冲进了川军的指挥部。
王铭章拔出手枪,与最后几个士兵展开了近距离的战斗,枪声停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倒在了血泊中。
牺牲后,滕县城一片焦土,日军虽然占领了滕县,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不到3000人的川军,硬生生让日军在滕县耽搁了四天时间,这四天里,徐州防线得到了宝贵的布防机会。
滕县保卫战以失败告终,王铭章和川军将士的英勇表现,却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日的希望。
战后,滕县的百姓,为牺牲的川军士兵立下了纪念碑。
王铭章的遗体被送回四川老家,他的名字,永远刻在了抗日战争的历史上。
中国近代史上,这样的英烈和壮举还有很多。
王铭章的故事,是滕县的记忆,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坚守和牺牲,证明了中国军人永不屈服的精神。
参考资料
《滕县保卫战:川军王铭章与日军血战的最后防线》,《抗战史研究》,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