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间长≠效率高!与其让孩子低效的学,不如这样提升学习效率
学习时间长≠效率高!与其让孩子低效的学,不如这样提升学习效率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孩子学习时间越长越好。但是,真正会学习的人,不是学习时间最长的,而是那些能够高效利用时间、合理安排休息的人。
真正会学习的人,不是学习时间最长的
很多人认为学习时间越长越好,但其实,每个人每天能真正高强度学习思考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度学习不仅无法提高效率,反而会适得其反。
研究表明,长时间高强度学习会导致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大幅下降。因此,真正的学霸懂得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放松。
提升学习效率,从高效学习半小时开始
很多学生需要的不是再多学几个小时,而是先做到真的高效学习半个小时。能做到,再稍微延长一会,然后去放松一下,调整一下,继续再学半个小时。
否则,很多学生决心也很大,一直坐着学,发誓要学很久,但最终仍然是前半个小时有点效果,后面都是手头在做,大脑低效运转。这样最终效果不如保质保量地学一会。
而后面这些非常低效耗着的状态,会逐渐变成习惯,成为常态。因为疲惫,加上回报少,这种低效学习给人总体的感觉很不愉快。
你学的好不好,有没有效,自己其实是清楚的。又累又没有收获,自己也会厌烦沮丧,以后越来越没有动力开始。
所以,先不追求量,保证质量地学一会,然后给自己奖励:比如放松一下,总结学会了什么,夸自己一句,给自己正反馈(你真棒!你复习完了第一章!),这是在用奖赏激励大脑,训练大脑记住这次成功愉快的学习体验,下次还做到。
不消耗精力,要在学习之初,把关注点放在学习内容和效果
有的学生,认真听话,完成了所有老师布置的任务,听课记笔记作业练习册都做了,但成绩只是中上,是还不够努力还是仅仅因为智商差异?
我的想法是,老师布置的任务都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但是照顾大多数,是保底的,应对各种类型“不留就一点不做”的。
如果都非常认真完成,就很可能做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这消耗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你的注意力、精力。
一个学生想高效学习,他就不能是满额运转的状态,他必然是有张弛有主次的。他的头脑有放空的时候,才能有高效运转的时候。如果都忙着干活,大脑会被耗得低效了。
我猜有太多学生,已经被海量任务耗得很少高强度动脑了。
改变或者避免这种情况的办法,我想,就是在学习的最初,一定多强调,我们做每个练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做完了考虑一下,效果怎样,达到目的没,有没有更好的做法。
这样,让他始终不被形式分散注意力,把关注点放在内容和效果上。为提高而不是交差而做。也培养自己回头评估的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有个监控。
让所学的知识点变得有意义
在努力记忆某个知识点时,他究竟有多想把它记住,肯拿出多少能量去记忆,是否喜欢、愿意去学,这也是很重要的。就是,用心几成?
如果喜欢一个女孩要记住她的电话或公司名,会拼命去记,因为这个信息对自己非常有意义,这时是学习效果最好的!
而太多学生之所以背了就忘,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投入,没有特别强烈的意愿,只是在嘴皮子层面背,重复几遍。
真的过脑子,那就会积极地在头脑里搜索各种方法,为了能记住。比如会下意识地思考,这个怎么能记住?和哪个近似容易混?我已经背了几个类似的概念,这个和其他什么联系,有什么联想方法……对了,这样记最容易……然后自己考自己一下,试试记住没。
所谓过脑子,就是有一些思维活动发生了。所以说,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而越是经常这样做,大脑多次训练,记忆力变得更好,实际上是,记忆过程中这些思考效率更高,看起来就是记忆力更好,过后不太忘。
当然了,过脑子,走心,这都是力气活,耗能很大的。人的大脑都趋向于省劲节能减耗。做表面的嘴皮子、笔头功夫,最容易。
逐渐来吧,多学喜欢的,多喜欢所学的,让你所学的知识点,对你是有意义的,这样你会比较愿意去费这个劲,付出认知努力。
多和孩子谈论学习的感受,促进孩子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学习状态
平时,多鼓励孩子谈谈他对某科学习上的感受,这很重要。
最近有什么体会,哪部分感觉不太透彻熟练,发现哪种做法很有用,自己在什么时间段效率比较高,哪个辅导书练习册上的题质量高、很有用,每个老师讲课最有帮助的是什么……
可以说,凡是能谈论这些的,学习都不会差。
和他谈论,耐心听,顺着他的话去聊,多问启发性开放性问题,保持客观中立不带情绪,别有太多说教动机、改造倾向……这样他会更容易说出来。
这些对学习的谈论,促使他思考,锻炼自己分析、安排,探索方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