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庙十哲:网络史学家的十大槽点
网庙十哲:网络史学家的十大槽点
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着一种被称为"网庙十哲"的历史翻案现象,即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和解读。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本文将对"网庙十哲"中的十大槽点进行分析和点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1. 杨广:功过参半
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杨广"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主要论据包括修建京杭大运河、开创科举考试以及唐朝吃隋朝存粮等。这些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过于夸大了杨广的功绩。京杭大运河确实功在千秋,但其建设主要依靠的是百姓的血汗;科举考试虽然在杨广时期正式确立,但其功劳应该归功于其父亲;而唐朝吃隋朝存粮的说法则缺乏历史依据。
2. 郭嘉:二等谋士
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种观点过于夸大了郭嘉的作用。实际上,郭嘉在《三国志》中的排名并不高,仅属于二等谋士。虽然"郭嘉遗计定辽东"的故事很出名,但与诸葛亮的全方位业绩相比,郭嘉的贡献显然无法相提并论。曹操的"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之言,更多是骂人之词,而非对郭嘉能力的肯定。
3. 魏忠贤:大明的祸害
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九千岁不死,大明不灭",这种观点显然过于偏颇。魏忠贤虽然有能力,但其祸国殃民的罪行不容忽视。他虽然支持了一些边防大将,但其最大的政绩还是在于打压江南富豪和拓展税收渠道。然而,这些政绩与他一手遮天、败坏朝廷风气的恶劣影响相比,显然是次要的。
4. 李鸿章:帝国的卖国贼
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李鸿章是"晚清诸葛亮,帝国糊裱匠",这种观点显然过于美化。李鸿章虽然能力很强,但其战略眼光和决策却令人堪忧。例如,他阻止左宗棠收复新疆、在镇南关战役中抢先投降、在甲午海战中压制丁汝昌等行为,都显示了其卖国的本质。此外,李鸿章的巨额家产也暴露了其贪污腐败的事实。
5. 赵括:纸上谈兵
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赵括"给秦军造成很大伤亡",这种观点显然过于夸大。赵括虽然在长平之战初期给秦军造成了一定伤亡,但其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事实不容忽视。这种失败的最高境界,显然不值得洗白。
6. 李建成:太子之争
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李建成"比李世民能力更强,功劳更大",这种观点显然过于偏颇。虽然李建成年轻时确实不亚于李世民,但李世民常年在外野战,战功确实更大。至于谁更适合当皇帝,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7. 冉闵:民族英雄
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冉闵是"挽救汉族的超级英雄",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冉闵年轻时在后赵石虎手下打过很多不正义的仗,但他在羯族统治下挽救汉人的事实不容忽视。虽然"杀胡令"确实误杀了很多人,但结果明摆着,是冉闵挽救了汉人。
8. 纣王:荒淫昏君
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纣王是"英明神武好君王",这种观点显然过于美化。虽然纣王前期确实英明神武,但其后期的穷兵黩武、穷奢极欲、杀戮大臣、残酷压迫百姓等行为,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这种历史顶级荒淫昏君,实在没什么可洗白的。
9. 刘禅:庸碌无为
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刘禅是"大智若愚",这种观点显然过于美化。虽然刘禅确实不傻,但其智商也就中等水平。诸葛亮每次回朝,对刘禅耳提面命,刘禅唯唯诺诺,这就表明刘禅不傻。但诸葛亮一死,蜀国就衰落了,这叫有能力?最后邓艾只带二千人,就逼得刘禅出城投降,这叫有能力?
10. 崇祯:亡国之君
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崇祯"他是好皇帝,亡国责任不在他",这种观点显然过于偏颇。虽然魏忠贤确实败坏了帝国风气,但崇祯的识人不明、小肚鸡肠等缺点,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从他上台后的用人记录来看,崇祯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综上所述,"网庙十哲"中的十大槽点,反映了网络上对历史人物的过度美化或贬低现象。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从中汲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