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体格发育的10个关键指标
婴幼儿体格发育的10个关键指标
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儿童体格发育的评估是监测其生长状况的重要手段,其中身高、体重等指标更是家长最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体格发育的10个主要指标,包括其测量方法、正常参考值以及异常情况的判断标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
体格发育的10个主要指标
1. 体重
体重是身体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体重是反映体格生长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临床计算补液量和给药量的重要依据。
测量方法:
- 准备:晨起、空腹、排尿、脱衣、室温25~28℃
- 卧位测量
- 坐位测量
- 立位测量
- 母抱测量
注意事项:
- 使用秤前校正零点,如果是磅秤使用后挂起挂钩。
- 每次测量应在同一磅秤及同一时间进行。
- 以kg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正常参考值:
- 足月新生儿出生时体重2.5~4.0kg,男婴平均3.3kg,女婴平均3.2kg。
- 出生时:3kg(第1个月增加1‾1.5kg)
- 3月龄:6kg(约为出生时的2倍)
- 12月龄:9kg(约为出生时的3倍)
- 2岁时:12kg(约为出生时的4倍)
- 2‾12岁:平均每年增长约2kg
体重增长规律:
- 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生后一周内因奶量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减少原来体重的7%
8%,常于生后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 前6个月是第一个增长高峰,第二高峰在青春期。
- 前半年每月增加600
800g,后半年每月增加300400g。
体重计算公式:
- 1~6月体重(g)=出生体重(或3000g)+月龄*600g
- 7~12月体重(g)=出生体重(或3000g)+月龄*500g
- 2~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8kg
临床判断:
- 体重过重:超过均值2个标准差超过均值15%,见于肥胖症。
- 体重过轻:较均值低2个标准差以上低于均值15%,见于营养不良。
2. 身高(身长)
身高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是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身高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测量方法:
- 3岁以下婴幼儿采用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
- 3岁以后用立位测量,称为身高
注意事项:
- 立位测量时足跟、臀部、两肩胛、枕后节结同时紧贴测量杆
- 头放正,即眼眶下缘与耳孔上缘在同一水平线上
- 头顶板必须与测量杆垂直
正常参考值:
- 出生时:50cm
- 1岁时:75cm
- 2岁时:85cm
- 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5‾7cm
身高增长规律:
- 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 红色为增长的部分
- 估算公式
- 1
3月身高(cm)=出生身高+月龄×33.5cm - 4~6月身高(cm)=3个月末身高+月龄×2cm
- 7
12月身高(cm)=6个月末身高+月龄×11.5cm - 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5~7.5cm。
2~12岁身高(长)估计公式:
- 身高/长(cm)=年龄×5+80(cm)
- 12岁后为青春期,个体差异较大,不能按上述公式计算。
身高身材异常:
- 低于均值30%以上见于:
- 甲状腺功能减低
- 生长激素缺乏
- 长期营养不良
- 严重佝偻病等
影响因素:
- 身高受遗传、内分泌、营养、运动和疾病等因素影响
- 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会影响身高增长
3. 坐高(顶臀长)
坐高(顶臀长)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3岁以下小儿仰卧位测量,称为顶臀长。坐高主要反映婴幼儿躯干生长发育状况以及躯干和下肢的比例关系。
正常参考值:
- 出生时约67%
- 2岁时60%
- 6个月时64%
- 6岁时55%
- 1岁时62%
- 14岁时53%
测量方法:
- 婴幼儿仰卧位测量顶臀长即为坐高
- 3岁以上的小儿坐在坐高计凳上,骶部紧靠量板,挺身坐直测量
4. 上部量和下部量
上部量即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下部量是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的距离。上部量与脊柱增长关系密切,下部量与下肢长骨的生长关系密切。
正常参考值:
- 12岁前上部量大于下部量
- 12岁时上、下部量基本相等
- 12岁以后下部量大于上部量
- 直到性成熟结束时(男性20
24,女性1923岁),身长生长才停止。
5. 身长中心点
身长中心点随身长的增长而向下移动。
正常参考值:
- 出生时在脐上,出生时上部量︰下部量=60%︰40%
- 2岁在脐下
- 6岁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间
- 12岁时恰好位于耻骨联合上缘
6. 身长与指距
两上肢左右平伸时两中指间的距离称为指距,是反映两上肢长骨的增长指标。
正常参考值:
- 出生时指距约48cm,身长大于指距
- 12岁时身长与指距相等
- 如比例失调,即为病理现象
7. 身长与头长
身长与头长的比例岁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
正常参考值:
- 新生儿的身长是头长的4倍
- 2周岁时身长是头长的5倍
- 6周岁是约为6倍
- 成人后约为8倍
8. 头围
自眉弓上缘经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反映脑、颅骨的发育。头围测量在2岁以下最有价值。
正常参考值:
- 头围过小提示脑发育不良
- 过大提示可能为脑积水
- 新生儿为34cm
- 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均增长6cm
- 1周岁时头围约46cm
- 2岁时约为48cm
- 5岁时为50cm
- 15岁时约为54‾58cm,接近成人
9. 胸围
胸围是平乳头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胸围大小与营养和胸廓的发育密切相关
测量方法:
- 前经乳头下缘,后绕两肩胛骨下角一周
- 取呼、吸气的平均值
正常参考值:
- 出生时:胸围<头围,平均为32cm
- 1岁左右:胸围=头围
- 1岁以后:胸围>头围
- 1岁至青春期前:胸围-头围(cm)≈岁数减1
10. 上臂围
上臂围是反映营养状况的指标,测量时应脱去衣服,取坐位或立位,肩下垂,肘部伸直,手掌向前,上臂自然下垂,用软皮尺在右侧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绕上臂一周,测量时皮尺应紧贴皮肤,但不能压迫皮肤,测量值精确到0.1cm。
正常参考值:
- 12-13cm为营养良好
- 11-12cm为营养中等
- <11cm为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