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孩子不会跟父母讨论负面情绪!三个引导方法
六成孩子不会跟父母讨论负面情绪!三个引导方法
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孩子在面对负面情绪时不知道如何处理,也不愿意向父母倾诉。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面对负面情绪,有6成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
调查显示,国中小阶段的孩子,面对自己负面情绪,大多不知如何有效调节。而孩子身边的大人,不論是学校老师或家长,能否提供良好的情绪发展与教养环境,对孩子影响极大。
六成二的中小學生表示,如果心情不好,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找誰訴苦,才能讓心情比較好,國小的比率更高,接近七成。男生的情緒表達障礙大於女生。國中男生有將近一半就算心情不好,也不會說或寫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卻也不願意求助身邊的大人。有半數的中小學生,遇到煩惱或困擾時,不會優先找學校裡的老師訴苦;三成二的孩子,不願和爸媽談。國中生又比國小學童更不願意找大人,尤其是國中女生,六四%不會找老師談困擾、四二%不會找爸媽聊。
孩子有心事不願和大人講,有可能是「大人把孩子往外推」。六成二的孩子說,爸媽會在自己面前吵架,也有六成以上的爸媽曾對孩子大發脾氣,有一四%的孩子,目前有親子衝突、父母吵架等家庭氣氛不佳的困擾。
進一步交叉分析發現,回答爸媽「總是、經常」當著自己的面吵架的孩子,遇煩惱困擾不願優先求助爸媽的比率有四成三;而家庭氣氛不佳的孩子,更有五成二遇到煩惱不會找爸媽訴苦,都高出平均值。回答「老師會亂發脾氣」的孩子,也有高達七成說,遇到煩惱、困擾不會找學校老師訴苦,也比平均五成高出許多。
兒福聯盟副主任蔡依儒表示,這個階段的孩子,同儕是生活的重心,但遇到煩惱不肯和大人商量的隱憂是,同儕的建議和處理也許並不周全。孩子遇到事情願意和爸媽談的比率,比學校老師高,表示爸媽在孩子心中仍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大人的情緒管理影響孩子說內心話的意願,對爸媽而言是個警訊。」
家庭,是孩子情緒教育起步的重要基地
在社會變遷迅速的環境裡,從家庭到學校,孩子面臨的挑戰愈來愈多,要處理的情緒課題也愈來愈複雜。做為父母、老師,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怎麼因應這個快轉的世界,就從情緒教育開始。
1.當孩子情緒上來時,先觀察60秒防止無效管教
教養情緒障礙的孩子並不容易,但家長盛怒之下,過度責備、體罰或是恐嚇,均非有效管教。4歲以前會有兒童失憶期,也因此多數人都不太記得3、4歲以前發生的事情,但這段時間的經歷不會消失,而是化作潛意識,常被體罰的孩子通常只會記得自己因為不乖被打,往往忘記自己犯了什麼錯,上了國小之後,對於體罰的父母也容易感到畏懼而疏離,影響親子關係。
建議爸媽們發飆之前,先採取淨化式深度呼吸,將呼、吸共延長10秒,連續6次,可提升大腦警醒度,同時轉移「小孩怎麼這麼壞」等負面思考的注意力,再引導孩子完成事情以及正確處罰。以不收玩具為例,家長應以溫和堅定的態度表示「如果不願意收完,以後就沒有新的玩具」,或是「我會陪在這裡,直到你收完」,若孩子不願配合,後續的用餐、外出行程,皆會受到延遲,5歲以上幼兒可以剝奪活動來處罰,例如罰站等,需耗費較多的耐心與時間,且可能需要幾次的經驗才能讓孩子建立習慣。
2.父母别説這些会堵住孩子心裡想説的話
你覺得你是個會谈心的父母吗?你覺得孩子有挫折了,或在學校有事,都会跟你讲吗?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因为有七成的父母很有自信孩子有烦恼一定回家说,但卻有五成三的孩子,根本不会跟家长说。
我长年观察,发现父母常犯无心之过,说了堵住孩子心里想说的话:
❌1、人家弄到你,他一定不是故意的啦!
❌2、让你生气的是你同学,又不是我,你怎么可以生气妈妈?
❌3、在学校,你就主动去跟他打招呼啊!有什么好怕?
❌4、你不讲话,谁知道你要干嘛?
❌5、用哭的也沒用,生气就能解决事情吗?
❌6、你都几岁了,就不能好好说,一定要这样吗?
以上这些父母常说的话,大家都很容易说出口,但这不是在引导孩子的情绪,而是在堵住孩子心里的话。如果父母不改变,孩子遇到挫折或情绪失控时,怎么会想跟爸妈说呢?所以,情绪教育,大人比孩子更要知道
3.利用游戏学习抒发怒气
不想让孩子变成情绪小霸王,除了给予正确教育环境,也要适时教导子女该如何抒发怒气。多利用游戏方式学习紓发,像是生氣時畫畫,畫很多圓圈圈,再用代表情緒的色筆全部塗滿,然後揉成紙團丟棄,以具體的方式宣洩情緒,而非禁止表達憤怒,或是玩情緒相关桌游,在游戏中练习情绪表达的能力,遇到事了才有办法顺利抒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