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局势与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荆州局势与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荆州,这片位于长江中游的古老土地,因其独特的地理形势,在汉末三国时期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从曹操、刘备到孙权,谁能够掌控荆州,谁就掌握了争霸天下的关键。本文将深入探讨荆州的地理战略价值,以及围绕荆州展开的一系列军事斗争如何最终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荆州地理形势及其战略价值
荆州位于中国中南部,历史悠久,自《尚书·禹贡》时起即为中国传统的九州之一,楚庄王时代,荆州已成为南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素有“用武之国”和“帝王之资”之称。荆州地区西部有巫山三峡天险与益州阻隔,西北为秦巴山地,东临大别山、桐柏山与中原相接,中间又有大洪山贯穿南北,加之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由于荆州内部山川形势的影响,荆州地区自身又可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并在不同势力对荆州的控制与经营中显示出不同的影响。
北部荆州最重要的城市为襄阳。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南部,汉水与淯水交汇处,通过汉水与长江可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由南阳盆地可北出中原、西入关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南北分立的时期,南方政权如欲向北方进攻或抵御北方的南下,经营好襄阳,足以协调整个战线。而北方如欲图取江南,控制襄阳则可以截断南方防线、控制长江上游之势。因此,襄阳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荆州,而且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就荆州与东南的关系而言,武昌是一个战略要地。武昌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是长江中游的水运交通中心。且自武昌以下,长江江面渐宽,基本无险可据,因此,东南政权如欲保持长治久安,必须加强对武昌及其周边地区的控制。
荆州南部的另一重镇是位于荆州中部的江陵。江陵位于长江沿岸,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楚国的都城。以江陵为中心,北拒襄阳,南控湖湘,东连武昌,西守西陵,足以撑开荆州的形势,故为历代兵家所重。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皆重视对荆州地区的经营,这在南北分立的时期尤为明显。其中,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对荆州的争夺尤为激烈,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东汉末年的荆州局势
东汉自桓灵以来,各种矛盾日渐激化。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此后整个中原陷入战乱之中。而当时的荆州牧刘表,由于采取保境安民的举措,使荆州避免了战火的侵扰。当时的荆州,已是东汉面积较大的一州,人口也达 14 万户之众,其府治襄阳,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区之一,吸引了大量中原人士前来避难,“关西、兖、豫学者归者, 差以千数”,但荆州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一直受到周边各种势力的觊觎与侵扰,这种平静并未能持续太久。
当时孙权占据江东,鲁肃即指出,“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甘宁也指出,“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孙权采纳了这些建议,于 207 年领兵征讨黄祖,占据了江夏,率先进入荆州,以之作为屏障江东的门户。
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平定了中原,也开始着眼于向荆襄地区的扩张。由于荆州北近曹操势力的中心许昌,如果占领荆州,不仅可以屏障北方,还可以沿江进军,威胁江东和益州。因此,曹操开始在邺城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下攻取荆州。
与此同时,寓居刘表治下,苦于无自身地盘的刘备,也将目光投向了荆州。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在其著名的《隆中对》中也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建议刘备先取荆州,进而以此为跳板攻取益州,“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是为诸葛亮以荆州出发为刘备所谋划的成霸业、兴汉室之策。同时刘备在荆州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招纳了诸葛亮、庞统、蒋琬等才能出众的荆州籍士人,实力大为扩张,开始着手于隆中之策的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三方对荆州的激烈争夺与冲突,已是不可避免。
赤壁之战后三国分立格局的初步形成
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乌桓,随之旌麾南指,率大军进攻荆州。建安十三年(208 年)八月,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以州逆降”。当时刘备屯驻樊城,闻讯退往江陵,曹操率军昼夜追赶,刘备仓促迎敌,在当阳长坂被曹军击败,险些全军覆没。曹军随即占据江陵,刘备退往夏口, 同时派诸葛亮前往柴桑,准备联合孙权共抗曹操。
曹操获得荆州后,意图乘胜一举平定江东,当时曹操的谋士多有不同意见,贾诩即认为首先应该稳定荆州局势,收伏人心,“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但这一意见未被曹操采纳。孙权随即派周瑜领军三万与刘备的一万军队联合迎战,由于曹操骄傲轻敌,加之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军中疫病流行,因而在赤壁一战中被采用火攻的孙刘联军所败,曹操撤回北方。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在荆州的既得利益,“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使乐进守襄阳”,由于其后周瑜对江陵的持续围攻,建安十四年(209 年),曹仁退守樊城。此后,曹操虽再未有过夺取荆州的军事行动,但他牢牢占据荆州北部的南阳郡,退可以保宛、洛,使孙刘集团难以向北突破,进可以襄阳、樊城一线为桥头堡,虎视荆江,威慑南方。因此,孙刘双方不得不继续保持联盟状态。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获得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自任荆州牧,势力剧增,不久就拥有了几万兵马,建立起一套治理当地民政的机构,真正成为一方独立的割据势力。而在赤壁之战中出兵最多的孙权仅获得南郡一郡。至此,三方对荆州的第一次争夺告一段落。
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方首先在荆州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曹操占据北部的南阳,刘备占有南部四郡,孙权则占有沿江的南郡和江夏,三方之间都无力单独吞并其他一方,加之刘备和孙权的总体战略都是分天下而得其一,因而各自转向不同的方向扩展势力,三国分立的格局在荆州分立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此后终三国之世,荆州始终是 三国之间争夺的焦点。赤壁之战虽然堪称古代战例中的经典,战争本身所造成的后果却为原本富庶安定的荆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正如吕 思勉先生所说“周瑜、鲁肃,皆可谓好乱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轻之徒,同怀行险侥幸之计,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祸,岂不哀哉。”
吴蜀荆州之争及夷陵之战后三国分立格局的最终形成
赤壁之战后最初几年,曹孙刘三方分据荆州。其间,占据南部的孙刘之间虽有矛盾,但基本上仍能保持联盟状态,从而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建安十五年(210 年),刘备为争取获得益州的跳板,又向孙权要求暂借南郡。当时周瑜认为,“刘备以枭雄之姿,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割土地以业资之,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主张乘机徙刘备之吴,分化其势力。而此时孙权既想尽占荆州,又畏惧北方的曹操,因此接受了鲁肃“宜以借备,以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的建议,让出南郡,这使得曹操大为震惊。
孙权让出荆州后,准备西进益州,却遭到以“跨有荆益”为战略目标的刘备的阻挠,随后,双方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日益激化。建安十九年,刘备入川获得益州,孙权随即派诸葛瑾前去索回南郡,却遭到刘备的拒绝,东吴派到荆南三郡的官吏也被驻守江陵的关羽驱逐。 建安二十年,孙权遣吕蒙夺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随即率军东下,后因顾及曹操取得汉中后乘胜进军入川方作罢。 双方签订协定,以湘水为界,长沙、桂阳为孙权所有。此后,双方各占有荆州三郡,但孙权仍未能索回南郡,这使得孙权十分不满,孙刘联盟的破裂已然不可避免。
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 孙刘联盟的倡导者、驻守陆口的鲁肃病逝,一贯主张夺回荆州的吕蒙接任,上书孙权“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加之此时曹操连年用兵西北,无暇南顾,孙刘联盟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在此背景下,建安二十二年,孙权即向曹操称臣请降,解决了夺取荆州的后顾之忧,至此,孙刘联盟彻底瓦解。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七月,关羽借刘备夺取汉中之际,北上出兵襄阳,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进而围困了时在樊城的曹仁,威震荆襄。曹操召集谋士商量对策并考虑是否迁都,司马懿和蒋济指出:
“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东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使请求孙吴袭取江陵,许以事后将江南封给孙权。孙权采纳吕蒙的建议,以养病为由调回吕蒙,令“未有远名”的陆逊接任,使关羽放松了对孙吴的警惕,抽调后方部队助攻樊城,“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随即伏兵袭杀了回援江陵的关羽,占有了荆州绝大部分。 曹操保住了荆州最后的地盘南阳郡,随即表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承认了其对荆州的独占。
关羽之死和荆州之失意味着刘备跨有荆益以图天下战略的破产, 这令其十分震怒。曹魏黄初元年(221 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七月,即亲率大军对吴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意图倾全国之力夺回荆州, 是为夷陵之战。孙权一面遣军拒敌,一面向曹魏称臣。222 年闰六月, 陆逊在荆州西部门户夷陵火攻蜀军联营,刘备大败,逃至白帝城,次年病逝于此。至此,孙权占有全部南荆州,随即脱离曹魏,向主持蜀政的诸葛亮遣使,重修旧好。而元气大伤的蜀国,不得不最终放弃荆州。从此,吴蜀间再未发生过大的战争。而荆州正式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北荆州属曹魏,包括原来的南阳一郡,府治新野。南荆州属孙吴,府治江陵。至此,长达十五年的荆州争夺战以孙权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此后各方在荆州地区虽时有摩擦,但基本维持了这一态势,直至公元280 年,西晋军队由荆、益水路并出,突破孙吴荆州防线,三国归于一统。
注释:
〔1〕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3.转引自谭良啸.论三国初期的荆州争夺战.成都大学学报,1992 年第 2 期.
〔2〕后汉书·卷七十四·刘表传.中华书局,2000:1637.
〔3〕三国志·吴书九·鲁肃传.中华书局,2000:938.
〔4〕三国志·吴书十·甘宁传.中华书局,2000:955.
〔5〕〔6〕三国志·蜀书十·诸葛亮传.中华书局2000:678.
〔7〕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中华书局,2000:238.
〔8〕三国志·魏书十·贾诩传.中华书局,2000:247.
〔9〕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中华书局,2000:827.
〔10〕吕思勉.秦汉史.新世界出版社,2009:233.
〔11〕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中华书局,2000:935.
〔12〕三国志·吴书九·鲁肃传.裴松之.引自汉晋春秋.中华书局,2000:939.
〔13〕三国志·吴书九·吕蒙传.中华书局,2000:944.
〔14〕三国志·魏书十四·蒋济传.中华书局,2000:339.
〔15〕三国志·吴书十三·陆逊传.中华书局,2000: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