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汉字的字元·工具与器皿》
缶——《汉字的字元·工具与器皿》
“缶”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其演变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发展。本文将从字形、文献选读到成语典故,全方位解读“缶”字的前世今生。
缶[fǒu]
缶[fǒu],会意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上面
像是一只杵(午),
下面是一个口。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缶部》缶:
瓦器。所以盛酒漿。
秦人鼓之以節歌。象形。
缶是一种小口鼓腹的陶器,是用来盛水或盛酒的容器。而其本意是在陶器制坯时用杵来掏平整其中的内壁。
在缶用作偏旁之后,其制作陶器的本意便添加了意符「勹」,写作「匋」。「匋」后来也用作了偏旁,由此衍生出名词「陶」、动词「掏」,等等。
陶器制作的发明者,传说是古时候的昆吾。夏代的昆吾国,在今河南濮阳,后为商汤所灭。
文 献 选 读
《詩經·陳風·宛丘》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
無冬無夏、值(竖立)其鷺翿。
坎,拍击声。
拍起那瓦缶坎坎地响。
宛丘,在今河南淮阳,
是古时候陈国的都城。
周武王灭商之后,
把舜之后人封于此地,
以延续舜之香火。
翿[读作到],
用鹭鸟的长羽做装饰的旗帜。
《周易·坎卦》六四:
樽酒簋貳,用缶,
納(送)約自牖(窗戶),終無咎。
一樽薄酒,两簋(缽)淡饭,
用朴拙的陶器盛放,
从窗口递给受难的人,
终不会有错。
《周易·離卦》九三:
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
則大耋(八十歲)之嗟(嘆詞),凶。
太阳偏西了,
这时若不击缶而歌,
那么垂暮之年就只能徒自哀叹了。
成 语 典 故
1
黄钟瓦缶
黄钟,用于宗庙的青铜打击乐器。
瓦缶,陶土烧制的民间打击乐器。
比喻音乐的高雅与低俗。
東漢·徐幹《中論·治學》
夫聽黃鐘之聲,
然後知擊缶之細。
2
二缶钟惑
高雅的音乐不能为世俗之人所欣赏,
就像众人无法辨别拍击瓦缶的庸俗之声,
与敲击金钟的高雅正音,
迷惑于哪个声音更美。
《莊子·天地》
以二缶锺惑,
而所适不得矣。
三人同行,如果只有一人迷惑,那还勉强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有二人迷惑,则一定是徒劳无功的。如今整个天下都迷惑了,我再祈求向往,那也是不可能得到的。这不是很可悲吗?
以「缶」作偏旁的字
以「缶」作偏旁的字,
大多都是各种陶器的名称。
从「缶」的会意字:
匋,是陶的本字。
缺,本意是陶器破损。
窑,烧制陶器砖瓦的灶。
以「缶」作意符的形声字:
䍃,瓶状的小型陶器。
缽,一种一手可托的陶器。
罐,中小型的陶制容器。
罈[坛]/罂,小口大腹的陶制容器。
罍,小口深腹的陶制容器。
缸,大型的陶制容器。
罄,陶器中是空的。
以「缶」作声符的形声字:
寶[宝],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