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资产负债的新特征
中国对外资产负债的新特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对外交往的全貌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收支平衡表(BOP)可反映出对外经济交往的活跃度,而国际投资头寸表(IIP)更能展示对外资产负债的结构。此外,在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中,国际投资头寸表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中国国际投资净头寸居全球第三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国际投资头寸中的资产和负债均快速增长,但资产的增长要快于负债,使我国国际投资头寸表现为净资产,为净债权国。截至2023年末,我国国际投资净头寸达2.9万亿美元,为2004年的12倍,同期国际投资净头寸占GDP的比例由12.3%提升至16.3%。从全球看,中国为第三大净债权国,仅次于日本和德国,但从占名义GDP的比例看,中国远落后于日本和德国,并低于加拿大。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CEIC
- 资产端:规模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2024年第一季度末,中国对外资产达9.7万亿美元,为2011年初的2.2倍,结构不断优化,体现在:一是民间非银部门已跃居首位。从持有者结构看,官方部门(储备资产)占比逐年下降,从2015年末的54.7%回落至目前的35.9%;银行业对外资产稳步增长,占比从11.9%升至15.6%;民间非银部门对外资产快速增长,从33.4%升至48.5%。二是直接投资的占比持续提升。从持有资产种类看,国际储备资产规模自2016年起维持相对稳定,但占比从同期的55%回落至目前的36%;随着中国企业“出海”,直接投资的占比大幅提升,从2016年初的19.6%升至目前的30.6%;其他投资虽有波动,但基本维持在22%左右。
- 负债端:证券投资拖累对外负债的增长
从对外负债的种类来看,直接投资是负债端压舱石,占比超过五成,但自2022年以来增长乏力,这与商务部口径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走势保持一致。证券投资项负债自2022年初开始便呈减少态势,2024年一季度较2021年四季度减少近20%,一方面源于交易因素,即境外投资者减持中国资产;另一方面归因于非交易因素,包括中国股市的下跌与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
- 中国对外投资净头寸的增速显著加快
2022年和2023年分别增长11%和20%,主因有:一是中国企业“出海”趋势愈发显著,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快;二是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中国居民投资海外资产更加便利,证券投资不断增加。三是外商直接投资连续负增长,加之跨境资金流出境内金融市场,导致对外负债减少。
中国对外资产负债的新特征
结合国际投资头寸表和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表,中国对外资产负债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征,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 交易因素对中国国际投资头寸影响加大
IIP与BOP在基本计价原则上存在本质不同,BOP采用交易时的市场价格计价,而IIP是按照期末市场价格计算对外资产和负债价值,故IIP同时受国际收支等交易因素,以及价格变化、汇率波动等非交易因素共同影响。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收支等交易性因素的影响不断加大。
- 银行部门在对外金融资产负债中的变化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式的,采用先放开银行部门、再放开非银部门的路径,所以银行业在早期中国国际投资头寸中的占比较高,但随着金融开放的持续深化,银行业的对外资产负债发生变化:一是随着金融开放不断推进,跨境资金流动更加便利,近年来银行业在我国对外金融资产负债中的调节作用趋于下降,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银行业在民间部门对外资产负债中的占比分别为24.3%、21.1%,较2015年末分别下降3.2、4.1个百分点。二是银行业对外投资头寸已转为净资产,反映出在长期贸易顺差的背景下,银行仍是对外资金运用的主要力量,其中银行业外币净资产维持在4000亿美元左右,仍是“藏汇于民”的主渠道。三是币种更趋多元化,一方面人民币在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中已近五成,另一方面美元的占比从历史峰值的40%左右回落至31%左右。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建行金融市场部测算
- 对外负债减少引发民间非银部门净负债收窄
2023年第一季度较2021年末,民间非银部门对外资产进净增长2.7%,而对外负债减少10%,导致民间非银部门对外净负债大幅减少60%至5076亿美元,为2015年以来最低水平。民间非银部门对外负债的减少,潜在的原因:一是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减少,导致股权投资的减少;二是海外主要央行大幅加息,而中国央行连续降息,吸引民间部门减少境外负债,选择在境内融资。
- 对外资产收益率降低,投资收益逆差扩大
自2022年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和负债收益率均有下滑,但资产端收益率的下降幅度更大,使得中国对外资产负债收益率差值扩大至2013年以来最高水平,投资收益逆差连创历史新高。虽然对外资产收益率受到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和金融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在中国企业出海不断推进,直接投资占比持续提升的情况下,政策部门应引导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持续改善投资收益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建行金融市场部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