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险利率“1”时代,资产配置何处去?如何应对变局?
无风险利率“1”时代,资产配置何处去?如何应对变局?
仿佛转瞬之间,2024年已悄然步入尾声。对于每一位投资者而言,从年末的总结、复盘,再到讨论下一年的投资策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仪式感”。而在今年的投资展望中,“低利率环境”无疑成为了一个绕不开的核心议题。
自2021年7月首次跌破3%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接下来的30个月内又突破了2.5%,并在短短11个月后进一步降至2%。伴随着年末的快速下行,截至今日已至1.7%附近。无风险利率“1”打头的低利率时代,比预期来得更早一些。(来源:Wind)
图: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
与此同时,全社会的利率中枢也在同步下移,大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回落至1.55%,超过两成的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更是跌破了1.3%,创下了历史新低。回望十年前“宝宝类”产品风乍起时高达6%的水平,颇有些恍如隔世。(来源:Wind)
近年来,居民存款经历了从“搬家”到“回家”的过程,“超额储蓄”的现象日益凸显。然而,一方面,净值化转型后,所有产品都告别了刚性兑付的托底;另一方面,股市则经历了漫长的季节,赚钱效应一度缺席。
因此,市场对优质资产的渴求愈发强烈,成为推动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的关键因素。但随着收益率中枢的不断下滑,“低波”偏好资金的去向又面临再度抉择,低利率时代的资产配置亟待调整。
思路一:拉长久期
投资理财中有一个“不可能三角”理论:时间(流动性)、收益、风险(安全性)常态下是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的关系。逻辑就在于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牺牲了一定的流动性,持有时间越长理应获得更好的回报,也就是所谓的以时间换空间。
从这一视角出发,这里的“拉长久期”有两重含义。
第一,在风险偏好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转向久期相对更长的中长期纯债型基金。
对于固收类资产而言,久期反映的是债券投资回收本金和获取利息所需要的平均时间长度,是衡量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动敏感性的一种指标。
当投资者预期未来市场利率将下降时,拉长久期可以使得投资组合在利率下行过程中更多地受益。这是因为债券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且久期长的债券价格上涨幅度相对更大,从而能获得更高的资本利得。
例如同样是市场利率下行0.1%,一只久期为10年的债券,其价格上涨的幅度理论上可以达到久期仅为1年债券的十倍之多。
因此,相较于短债基金等短久期产品,中长期纯债型基金的波动和收益通常都会放大,有望从长期增厚投资收益。
第二,在更广泛的投资理念范畴内,“拉长久期” 也意味着将整体投资的期限延长。
事实上,长期投资的本质就是要积累复利,正如芒格所说,如果既能理解复利的威力,又能理解获得复利的艰难,就等于抓住了理解许多事情的精髓,而时间正是复利最重要的因变量之一。
与此同时,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揭示了一个道理:随着投资周期的拉长,资产的实际回报便更有望趋近于其预期收益。
变化是市场永恒的主题,不确定性也无法百分百消弭。有些在短期内看似正确的决策,长期来看可能是错误的;而一些短期看似错误的选择,长期却可能证明是正确的。
我们无法掌控市场,惟一能做的就是尽量降低过程的起伏对个人的影响,而更长的持有期自然会带来更高的容错率,从而穿越周期波动,最终实现更为满意的长期回报。
思路二:增配权益
经过过去几年市场的风云变幻,对加大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心生忧虑,的确是人性使然。然而,借鉴海外经济体的历史经验,在低利率环境下加大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或将成为必由之路。
首先,这是正是基于资产配置的原理。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曾说:“投资的圣杯就是找到10-15个良好的、互不相关的回报流,并创建投资组合”。
尽管权益基金波动较大,但它与债券、现金类资产等其他资产具有天然的较低相关性。因此,将权益基金纳入配置方案,反而能够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脚架”。
这样一来,单一资产的波动对整体影响会被大大减缓,而且投资组合有望在承担同样风险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收益率。
图:股债“跷跷板”典型历史时期复盘(2016年以来)
其次,在波动的表象之下,增配权益的确有望在长期提供更高的潜在回报。
权益类资产通常的特点是高收益与高波动并存,并始终跟随GDP的正向增长水涨船高。从过去十年大类资产的走势来看,以A500为代表的核心宽基指数超越了一线城市房价,成为抵御购买力缩水的更优选。
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4.1.1-2024.9.30。各类资产历史收益率不预示未来表现,指数收益率不代表基金产品表现。
此外,随着利率中枢的持续下行,股票红利策略因其“类债券”的属性和稳定的分红回报,开始愈发引人注目。
事实上,在年末国债收益率加速下行之后,高股息红利资产的“暗线”已经徐徐展开,对于现金流资产的布局正逐渐成为新的投资范式与共识。
对于追求长期保值增值的资金而言,配置高股息板块的需求或将难以逆转,转向“红利”成为一种变局下的顺势而为。
思路三:全球配置
在A股市场连续三年的阴霾与债市、海外市场一路新高的对比之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认识到多资产、多市场配置的必要性,资本市场正经历一场集体性的“意识觉醒”。
全球配置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使投资组合达到“1+1>2”的效果。
一方面,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不确定性”已经成为新常态,而未来可能出现的逆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削弱各市场间的关联性,全球多元配置有望发挥更大的效力。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本身也会随着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而起伏不定,在复苏、过热、衰退以及滞胀等“美林时钟”的不同阶段,没有任何一种资产能够永远占据鳌头,总会有荣光与落寞之时。未来无法精准预判,我们却可以知晓当下身在何方,并依托于对周期客观规律的理解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跟随市场风向的变化灵活布局。
尽管我们难以准确预见市场叙事的逆转时机,但通过下图中15种常见大类资产进行等权配置的简单组合,在充满变数的2024年依然能够获得接近13%的收益。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12-5,指数业绩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收益,不代表具体产品表现,仅供示意。
理论上讲,我们可以从综合评估的角度出发,对A股市场、港股市场以及海外资本市场进行排序,对排名第一的市场采取超配策略,而对于排名相对靠后的市场则采用低配策略。在A股市场内部,可以进一步实施不同风格之间的分散配置。实现在保持预期收益水平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风险;或是在承受相同风险的情况下,追求更高回报。
当然,资产配置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按照投资者自身的节奏,定期进行调整和再平衡以适应市场变化。
回望2021年之前的二十年里,高配房地产无疑是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黄金路径。然而,随着地产周期的转向,楼市造富的时代已然落幕,经济增长步入转型发展的新周期,传统经济结构的收益与风险性价比不断下移,而新质生产力正在逐步培育。
利率作为平均利润率的一部分,当经济发展经历换挡、社会平均利润率重新锚定,低利率环境成为大势所趋。
从一个变局闯入另一个变局,世界的确处在流转不息的变化之中,当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秩序也需要适应,但这一切并非如想象中的错综复杂。
当市场上已经不复见能够“稳赚不赔”的投资圣杯,当未来能够稳稳拿到的利息越来越少,我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预期收益,以资产配置的理念应对变局。如此,方能从内核中增强“反脆弱”的能力,尽力从不确定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