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是如何评价周瑜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周瑜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谋略家,也是东吴的重要将领。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其家族世代为官,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官至太尉。周瑜不仅身材高大、容貌俊美,还精通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历史评价
孙策对周瑜的评价极高,称其为"英隽异才",并表示与周瑜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孙权更是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认为没有周瑜就没有自己的帝王之业。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也承认,如果不是自己生病,周瑜不会轻易获得胜利。刘备则认为周瑜有万人之英的才能,但担心其器量广大,难以久为人臣。
蒋干评价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认为其气度高雅,不是言语所能离间的。吕蒙则提到周瑜与程普共事时的不睦,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周瑜的个性。程普则用"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来形容与周瑜交往的感受,体现了周瑜的人格魅力。
诸葛亮的弟弟诸葛瑾和步骘也对周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在战场上视死如归,功绩卓著。《江表传》称其"年少有美才",韦昭则评价其"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周瑜"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陆机则认为周瑜是江东豪杰的代表,与张昭并称。袁宏称赞周瑜"卓尔不群,英达独见",在赤壁之战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严从认为周瑜和鲁肃都是从布衣出身,但在乌林、赤壁之战中展现了非凡才能。李白、胡曾、孙元晏等诗人也通过诗词歌颂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功绩。李端的《鸣筝金粟柱》则通过"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诗句,展现了周瑜的音乐才能和风流倜傥的形象。
杜牧将周瑜与历史上多位名将相提并论,认为其计谋深远,功绩卓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将周瑜描绘成"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形象。苏辙则在《赤壁怀古》中提到周瑜和陆逊在赤壁之战中的英勇表现。欧阳澈则将周瑜与多位历史名将相提并论,认为其兼具智勇。
张预引用《孙子兵法》评价周瑜的军事才能,认为其善于利用天时地利,能够分化敌人。林光朝将周瑜与诸葛亮、陆逊等人并称为一方俊才。陈渊认为周瑜等人的智勇纷呈,难以尽数。陈亮则认为如果周瑜不死,曹操将面临更大的威胁,孙权也承认没有周瑜就没有自己的帝王之业。
轶事典故
顾曲周郎
"顾曲周郎"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自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常作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现于在各类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唐人李端有《听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化用此典故,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周郎因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姿。弹奏者多为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
一时瑜亮
"一时瑜亮"的典故出自清代诗人王士禛《〈古诗选〉凡例》:"北周寥寥,廪得子渊,子山,二人之才,一时瑜亮。" "瑜亮"就是三国时期周瑜与诸葛亮的并称,后称两人才能相匹敌者为"瑜亮"。
饮醇自醉
"饮醇自醉"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与周公谨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周瑜为人宽宏,唯独程普与他不睦,程普认为自己年长,经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敬重佩服他,对别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醉了。" 后来用于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令人敬服。
雅量高致
"雅量高致"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惟与程普不睦"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幹(蒋幹)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曹操听说周瑜虽然年轻但有才气,于是派九江人蒋干去劝说周瑜来投奔自己。蒋干以能言善辩著称,以个人名义去见周瑜。周瑜出门迎接蒋干,对他说:"子翼辛苦了,长途跋涉而来是为曹操当说客的吧?"蒋干回答:"我与足下是同乡,多年不见,近来听说了足下的丰功伟绩,所以特来叙旧,怎么能说我是做说客的呢?"周瑜说:"我虽比不上夔和师旷,但也能听出你的弦外之音。"之后便请蒋干进入自己的府第,设酒宴款待他。周瑜对蒋干说:"我最近有事情要处理,就请你暂住几日,等我的事情办完了,再与你相聚。"三天后,周瑜请蒋干来到军营参观仓库、军用物资、器械和孙权赏赐给自己的侍从、服饰以及其他玩赏之物,随后对蒋干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得遇到知己的君主,对外虽是君臣的名分,对内却有骨肉的深情。他对我言听计从,祸福与共,即使是苏秦、张仪复生,我也会拍着他们的后背而斥责他们的言辞,又有什么能动摇我的心志呢?"蒋干只是微笑,始终无话可说。等蒋干回到扬州后,称赞周瑜"雅量高致",有宽宏的气度及高尚的品格,不是能用言辞所离间的。中原士人也大都如此推崇和赞美周瑜。
蛟龙得云雨
"蛟龙得云雨"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蛟龙得云雨"后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池中之物
"池中之物"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孙、刘联合赤壁破曹后,孙权以刘备为左将军,领荆州,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刘备到京城去拜见孙权,周瑜上书说:"刘备是一代枭雄,又有猛似熊虎的关羽、张飞辅佐,一定不会久居人下,为人所用。我认为应该把刘备迁入内地,为其大造宫室,给他美女玩器,使刘备沉于享乐,把关羽、张飞二人,各置一方,派亲信挟持他们,如此大事可定。而现在却割地给刘备,以资其业,让刘、关、张三人相聚于疆场,恐怕蛟龙得到云雨之助,终究不会蛰居于水池之中啊。" 后来用"池中之物"来形容没有志向的人,蛰处一隅。
总角之好
"总角之好"指童年时要好的朋友。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亦作"总角之交"。东汉末年,孙家不止孙坚骁勇善战,孙策同样年少出名,十几岁便结识了很多天下名士。后来周瑜慕孙策之名前来拜访,孙策和周瑜同岁,而且两人均是年少有志,所以很快便成为挚友。孙策建立东吴政权,周瑜同样功不可没,而且在赤壁之战上,周瑜更是带领吴蜀联军击败曹操,从而改写历史。 周瑜与孙策的交情,可追溯到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率部北上讨伐董卓,将家小迁到了舒县,此地便是周瑜的家乡。当时,周瑜的家人为孙策一家提供了住处,两家也成了通家之好,均为十六岁的孙策和周瑜也就成了玩伴。与草根出身的孙坚家族不同,周瑜家族是汉末著名的名门大族,在淮泗一带具有极高的声望和地位。通过与周瑜家族,孙策不仅结识了淮泗一带的名士,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名气。《三国志·孙讨逆传》就指出说:"(孙策)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这也为孙策的成名奠定了基础。数年后,孙策摆脱了袁术的束缚,出兵江东。此时他手下仅有一千多人,实力薄弱。又是周瑜提供了人员和物资上的巨大帮助。不仅如此,在随后进行的平定江东之战中,周瑜身先士卒,为孙策摧城拔寨,屡立奇功。故此,孙策也会对周瑜另眼相看,将其视为自己的心腹。
指囷相赠
"指囷相赠"是一段周瑜和鲁肃初相识的故事。成语出处为《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根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 鲁肃家道殷实,存粮两囷各有万斤之数。周瑜在江东起兵,一无军粮二无兵器,遂向鲁肃求援。鲁肃即指一囷相赠,又以另一囷做保,雇工开始为周瑜打造单刀5000口。周瑜命兵卒取来麻袋200个,每袋装50斤,将粮食搬回营地。为扩大招兵影响,周瑜向鲁肃借得纸笔,大书"兴复汉室"四字,亲手贴于粮囷墙上。之后就有这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