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亲子沟通”?
如何进行“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各个阶段,父母需要掌握不同的沟通技巧。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0-2岁不同阶段的亲子沟通要点,以及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
最佳的亲子沟通
0~1岁:多陪伴、亲吻、抚触
新生儿会模仿他们所看见的面部表情,但这时还不是有意的沟通行为。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来说,他们发出的吵闹、哭声或满足的笑声,就是沟通。研究指出,在出生的头三个月期间,婴儿与父母若达到良好的互动品质,可以促使婴儿的沟通和理解能力乐观发展,所以这段时间父母要多花时间陪伴、亲吻或抚触他,建立孩子的安全依附与亲密关系。
1~2岁:慢说、短说、蹲着说
当幼儿牙牙学语时,父母先要帮助孩子理解成人的语言,而谈话是获取语言的重要方式,所以父母与孩子说话时,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适时改变说话的形式和内容,如:简化句子、减慢讲话的速度、舍去赘词、用夸张的语调、在言谈之中重复重点,并和孩子眼神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线。
2岁以后:同理心+赞美=化解反抗
2岁也是孩子学习独立的时期,有时很听话、有时又特别会反抗,一不小心就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当父母的沟通方式是嘲笑、拒绝或忽视孩子的意思时,会让孩子失去自信,甚至只是疏于欣赏和赞美的情况,孩子都会从中学到“我是不好的”或“我是不聪明的”自我评价,进而影响到未来的人际关系,所以同理心与赞美在亲子沟通中特别重要。
亲子沟通有“技巧”
亲子沟通,除了用语言表现爱意之外,“身体语言”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但可以提升亲子沟通的品质,也能使亲子间的情感更亲密,一起学习做个孩子喜欢亲近的父母!
坚定而温柔的语调:说话要尽量温柔,太强硬的语气会让孩子害怕,因而拒绝沟通。如果孩子行为不良,父母还是要很坚定地告诉他“不可以”,让孩子明了行为的界限,不会一再尝试。
距离与角度,大有学问:想跟孩子讲道理、要给他一些压力时,就要面对面地跟孩子说话;在安抚孩子时,要配合身体动作如拥抱,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完全接受;若希望孩子慢慢平静、可以听解释,就与孩子成九十度,孩子较没有压力;当表示赞赏时,则可以拍拍孩子的肩,成一百八十度,让他有地位平等的感觉。
明确的眼神示意:父母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眼神,孩子就不会妄加揣测,更能适时发挥作用,如以坚定的眼神表示“不行”;以慈祥的眼神鼓励、肯定孩子,孩子将更能明了父母的意思,并适切回应。
适时的肢体接触:经常抱抱孩子,摸摸他的头、脸,拍拍他的背,可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觉得父母可以信赖,就会产生安全感;孩子情绪不佳时,更可以安抚他的情绪。
体察孩子的感受:父母必须对孩子的情绪表达敏感一些,仔细观察,如发现与以往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些不同,就可以透过问答技巧,如“我感觉你好像不太开心,到底是怎么了呢?”来引导孩子说出内心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