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恶不赦”都有哪10恶?
“十恶不赦”都有哪10恶?
导读:在现代汉语中,“十恶不赦”通常用来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之人。然而,在古代,“十恶”并非泛指,而是有着具体的十条重罪。这些罪名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经过隋唐等朝代的完善,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十恶不赦”体系。
今天,如果我们用“十恶不赦”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那证明这个人一定是个穷凶恶极不可饶恕的人。在现代汉语里,“十恶”不是指具体条目,而是泛指罪大恶极、什么样的惩罚都不能谢罪。但在古代,“十恶”可是有十个具体条目的。
古代社会的制度和律例都十分严苛,历朝历代以来,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可以说是谁也无法避免的被封建毒虫给侵蚀。所以“十恶”在历史上又是逐渐演变而来的,在很早之前就有着相同的罪名叫法。但是一直到南北朝的北齐,“十恶”才开始了规范化。《齐律》中定下了十条重罪: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这是“十恶”第一次规范化。
到了隋朝的时候,佛教开始兴盛起来,统治者们把“十恶”引入到国家律法当中,“十恶”的罪名才正式出现,但是相比这齐律里的重罪,又稍微做了些改动。这“十恶”分别是:
01,谋反
谋反顾名思义就是阴谋造反,在帝制时期,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任何法律都以谋反为最重,而所有威胁皇帝统治的都是谋反,谋反也位居十恶之首。
02,谋大逆
谋大逆是仅次于谋反的罪名,能够比侵犯皇帝利益的罪名轻一点的,也就只有这个谋大逆了。破坏皇帝的宗庙、宫殿、陵墓等皇家建筑物,都是犯了谋大逆的重罪。这些也都是侵犯了皇帝的尊严,而且会对皇家名声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于是虽然罪名不及谋反,但是依然是赦无可赦的重罪。
03,谋叛
谋叛听上去和谋反差不多,其实里边的差距可大了,谋叛是指背叛朝廷投靠敌国,也就相当于“叛国罪”。无论在什么时候谋叛都是不可饶恕。从这也不难看出,在古代君主专制时代,背叛皇帝和背叛国家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罪名,前一个要更为重一些。
04,恶逆
古代除了有君权神授的礼制之外,还有着长者为敬的观点。而恶逆就是指殴打或者谋杀长辈。在背叛罪之后,紧跟着就是不敬长辈的罪名,可见古人对长辈也是极其尊敬的,在今天也是一样,尊老爱幼本就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应该发扬光大,所以十恶不赦里面的罪状虽然很严厉,但并不是所有的罪行都错,也有很多是出于人心教化。
05,不道
所谓不道就是用残忍手段谋害别人,甚至会被认为是灭绝人性的行为。这个被加进十大重罪,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必要的,纲常伦理最忌讳也最排斥不道的行为。在封建时代这种罪名已经违背了伦理道德,是彻彻底底的“十恶不赦”之大罪。
06,大不敬
大不敬,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是冒犯皇帝的罪名。大不敬是指冒犯皇帝的言行,在古代凡是敢顶撞皇帝的,无不以按此罪处理。证明古人做官也不好做啊,稍微不注意就会引来“十恶不赦”的大不敬罪名。封建社会定下“大不敬”的罪名会使得官员如履薄冰,官员都谨小慎微了,那古代的官员对待底下的百姓该有多苛刻也可想而知。
07,不孝
不孝可不仅仅是现代汉语中不侍奉长辈的行为,他还包括对直系亲属的忤逆行为,或者在守孝期间寻欢作乐,这些都被列为不孝。所以无论古今,不孝都是大不敬行为,于天于地都说不过去,因为不孝相当于人忘本,忘本也就没有了初衷,即到达不了彼岸,也找不到来处。在古代,为臣首选是忠,为人则要举孝悌之至。
08,不睦
不睦则是指亲属间的谋害、殴打行为,此外这条罪名还适用于妻子控告丈夫。我们熟知的女词人李清照就曾经因为控告丈夫而坐牢,当然他的罪名不重,没有到十恶不赦的地步。
09,不义
不义是指下级杀害上级的行为,如弑师、士兵杀长官等。在等级森严的古达,这种以下犯上的罪名也是罪大恶极。作为不遵守仁义的行为,虽然和封建制度严苛没有等号,但弑师,残害上级也是目无尊长的体现,的确有些说不过去。
10,内乱
内乱则是指违反伦理纲常的奸污行为,不论在古代还是如今,都是无视纲常,破坏和谐的坏事情,正是因为这个,一个人的道德观才开始崩溃,人性沦陷的,所谓万恶淫为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那么为什么这十条是不赦之重罪呢?因为这十条侵犯了封建制度的核心:君权、夫权、父权。无疑是违背常理、人神共愤的罪名,所以叫做“十恶不赦”。虽然看上去封建律法很严厉,但作为教化民俗的工具,有法可依乃国之根本。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