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要定都北京?
古代为什么要定都北京?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备受关注。从地理、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分析,北京成为首都并非偶然,而是综合各种因素后的最佳选择。
北京周边的地形,只有北西两面环山,东南两面是平原
如果按照一般的建都标准,北京似乎不是一个理想之地。三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都是出了名的地势险固、易守难攻,但各自又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比如,西安土地肥沃,洛阳位置居中,南京商贸发达
相比于这三个建都候选地,北京最大的优势是位置靠北。中国最后四个定都北京的王朝都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关:
其中金、元、清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明朝是中原汉族政权
对发源于关外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来说,想要有效的统治全国,就必须与中原统治阶级结成联盟,这意味着他们的统治中心不能离中原地区太远。但不管是金朝的会宁、还是元朝的开平、清朝的盛京,都在关外地区:
不足以支撑建立大一统局面,金、元、清正是迁都北京后,国力才逐渐走向强盛
对于中原汉族政权(明朝)来说,北方游牧民族是其最大威胁,必须在北方边境驻有重兵:
明朝用“天子守国门”策略,成功把北方游牧民族挡在关外200多年
总的来说,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让全国统治中心不得不北移。北京地处三大地理单元: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汇点上,既能平衡各方势力,又能兼顾各方需求。而且北京介于地势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之间,能够俯视整个中原乃至江南地区:
是一个有利于掌控全局的位置
因为山脉阻挡的缘故,北京气候比关外温和不少:
另外,华北平原能为都城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永定河、潮白河能为都城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
从位置、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地理条件来看,北京不比其他古都差
对于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来说,经济地理条件是建都的重要考量。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无疑是江南地区,其他地方(包括北京)相差不大:
但北京可以利用自然地理优势来弥补这一缺陷
比如开挖一条京杭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串联起来,也可以利用海运把江南的物资运送至北京。此外,北京地处平原向草原过渡地带,可以与北方游牧民族开展贸易:
多种经济方式并存的封建地方经济体系,是在北京建都的重要经济基础
对于历代王朝统治者而言,军事地理条件是最不能忽视的一方面。北宋就是没守住燕云地区,才被金朝铁骑踏平中原的。其实,北京的山川虽不是十分险要,但也不容易攻破:
东边是面积为8万平方公里的渤海,北边是厚度可达200多公里的燕山,西边是长度可达500多公里的太行山
渤海与燕山之间有山海关,燕山与太行山之间有居庸关,它们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易守难攻
唯一的缺陷是南边是无险可守的千里大平原:
北京是在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游牧民族兴起的背景下崛起的
是综合各种地理条件以及社会发展进程后的最佳选择
由此可见,北京虽不是山河形胜之地,却是应运而行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