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嬗变:严肃文学正在成为青年阅读的深化选择|中国青年阅读指数
阅读的嬗变:严肃文学正在成为青年阅读的深化选择|中国青年阅读指数
导读:近年来,严肃文学在中国青年群体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文学阅读数据到影视改编热潮,从社交化阅读到非虚构写作兴起,严肃文学正在以新的方式融入青年文化生活。
中国青年阅读指数(简称“CYRI”),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与BBD数联铭品联合发布,通过抓取中国青年群体在各类阅读渠道的阅读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青年人的阅读偏好,以及阅读偏好的变化趋势。本期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显示,需求指数排名前三的阅读域是文学阅读域(需求指数31.91)、哲学及社会科学阅读域(需求指数25.85)和教育阅读域(需求指数10.55)。
在各种信息传播方式日趋成熟的今天,阅读方式的自我强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特征。视频阅读人群更乐于从视频获取信息,读书的人更倾向于把读书作为主要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有读书习惯的青年人把深阅读、严肃阅读当作日常生活方式之一。
中国青年阅读指数一年多的追踪显示,青年读者对文学阅读需求最为旺盛,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严肃文学阅读与改编呈现深化迹象。
新潮流:社交化阅读助推严肃文学受关注
观测本期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报告数据,从阅读需求的角度,2023年8月,需求指数排名前三的阅读域是文学阅读域、哲学及社会科学阅读域和教育阅读域,需求指数分别为31.91、25.85、10.55。观察一年多的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可以发现,从2022年3月以来,文学阅读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文学细分阅读域中,小说阅读域、经典阅读域表现突出,结合各大平台图书销售榜单发现,严肃文学成为众多青年阅读的新选择。
严肃文学讲究作品思想内容的严肃性和表现形式的艺术性,作品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比较强烈。现实生活经过作家的观察、思考、萃取、艺术加工,从而体现出历史的脉络、民族的命运和心灵的蝶变。
在B站、小红书等年轻人活跃的社交平台上,“共读”和互相打卡鼓励的阅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社交手段。严肃文学和经典作家在短视频网站上,动辄播放量一两百万的视频不在少数。
对文学作品片段和场景的描绘、“小课堂”式的解读拉近了经典文学作品与普通人的联系,为严肃文学带来了巨大流量的同时,也让更多年轻人有兴趣探寻了解现当代文学名家。就这样,严肃文学作品进入了年轻人阅读视野。
在京东、当当图书销售榜单中,《人世间》《活着》《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与地坛》等严肃文学作品长期霸榜。一项围绕Z世代读书情况的调查显示,余华、莫言、鲁迅、路遥、王小波等作家成为年轻人心中的阅读“团宠”和引路人。
京东图书排行榜前三都是严肃文学
而严肃文学的年轻化,也说明历经碎片化阅读冲击和网文“零食”的投喂后,年轻人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稳态构建。他们渴望用严肃文学丰富精神生活。同时,走进严肃文学,与文学中的人物对话,与时代对话,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屏蔽嘈杂、抵抗焦虑、回归自我。
新趋势:严肃文学影视剧改编重新走热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严肃文学一直是影视改编的“富矿”。《人生》《芙蓉镇》《红高粱》《乔厂长上任记》《雪城》《四世同堂》《围城》改编的影视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延展了文学原著的精神价值和艺术空间,奠定了中国影视剧改编的基本范式,在中国影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而在此之后,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日渐式微,这一方面在于影视改编逐渐转向“大众化”,从金庸、琼瑶,再到大批量网文初现;更重要的是,严肃文学改编难度和高门槛让从业者望而生畏。
近年来,在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热潮中,由严肃文学作品改编的剧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装台》《经山历海》《我是余欢水》等逆势而上,表现亮眼。这些作品因贴近真实历史和生活的现实主义追求,得到了业界的普遍好评,在获得收视成功的同时彰显了严肃文学的文化影响和精神力量。
2022年央视开年大戏、根据梁晓声同名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改编的《人世间》成为爆款大剧,标志着严肃文学终于再度走热。《人世间》不仅继承了原著扎实的现实主义风格,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有极强代入感,也让新一代年轻群体看到了曾经的时代风貌。
近年来严肃文学改编剧中的精品剧集的海报
从《人世间》《装台》到《三体》《人生之路》《回响》《繁花》,严肃文学改编又进入热循环,影视化大多奔着打造爆款来制作,且往往能取得不俗的反响,既能得到观众的喜爱,也能通过荧屏来彰显严肃文学的深层影响力。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严肃文学的“破局”,也是影视创作环境不断向好的成果。未来,一波由严肃文学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作品正在路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待播待拍的重点剧集包括《主角》《北上》《千里江山图》《黄卡》《燕食记》《风禾尽起张居正》《长安的荔枝》等。此外,王蒙的《这边风景》、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丰乳肥臀》等也都提上了影视化日程。
新体裁:非虚构写作成为文学新可能
在新闻媒体兴起之前,现实的批判反思功能由文学承载。20世纪,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这一功能逐渐被新闻媒体所替代。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过载和碎片化,文学反映现实、分析现实、批判现实的功能重新突显。读者通过严肃文学,穿过相异文化、不同社会、不同人情风俗等壁障,去感悟文学表达的深刻性、丰富性与可能性。
借助社交媒体,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尝试书写自我和他人的故事,文学与周遭世界发生更为深刻的关联,一种与严肃文学关联紧密的新文体——非虚构写作,近年来越来越热。它既不同于虚构的小说,又与散文有所区别,叙事上更节制、简练,更重视语言的表现力度,传达生活本身的质感。这种文学形式因其特殊的叙事特征,被誉为新的文学可能性。
从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开始,非虚构文学叙述者奔涌的情绪、真实人物的命运与生计,汇聚成现实生活的时代洪流。
近年来,展现快递小哥、保洁员个体境遇,盐镇女性、车间女工群体命运等非虚构类文学作品进入青年读者阅读视野并引发关注。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近一年频繁登上各大文学榜单。快递员胡安焉以冷静、客观又不乏自嘲的口吻向读者展现自己辗转北京、上海等地,从事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等经历的酸甜苦辣。
媒体人张小满《我的母亲做保洁》则讲述了来自陕西农村的母亲如何通过当保洁员的经历,“笨拙”地学会与深圳这座巨型城市相处。
北漂育儿嫂范雨素新作《久别重逢》是最像“小说”的非虚构作品。她将做育儿嫂时被刁难的时刻、带孩子的心酸,以及从小对文学的热爱等心路历程真诚地袒露在世人面前。这是范雨素的写照,也是千千万万个皮村打工者漂泊生涯的写照。
非虚构文学的出现激活了文学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它把这两者带回到文学之中。非虚构文学接续了主流文学打造真实质地、洞察人与社会的传统,使小说成为“大文章”,避免过度“向内求”和越写越小、圈子化的窘境。
图/pexels
在碎片化、可视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不少青年读者开始通过数字化阅读方式进入严肃文学阅读领域,并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青年读者通过一个个个体命运,观察到叙述者对人之处境的真切关心,对人之命运的周彻认知,从而收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多层次的生活视角,获得情感的交流、情绪的释放和精神的升华。整个阅读生态也不断被重塑,严肃阅读开始在新一代人中复归。
相较于“同质化”“套路化”的网文IP、快餐式的短视频,严肃文学因其与生俱来的思想性和时代性,更能给观众带来思考的方向。
在泛娱乐时代,我们期待更多优质的严肃文学作品的出现,年轻人回归严肃文学,在更高维度和更深层次的体验中,丰富自己的内心,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这是一种阅读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