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刘氏:刘邦后裔迁居白云,仁德传家义勇继世
白云区刘氏:刘邦后裔迁居白云,仁德传家义勇继世
刘姓,作为中国的大姓之一,在广州白云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白云湖街大朗村、夏茅村以及人和镇民强村等地的刘氏后裔,其祖先可追溯至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从南宋时期刘氏开七公入粤至今,数百年来,白云区的刘氏族人一直秉承着仁德传家、义勇继世的家风,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氏后人迁居白云,逐步开枝散叶
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而后期历史中的刘邦、刘备皆是其后裔。“东晋南迁”过程中,刘永(刘备第二子)之裔孙迁居江南。唐末,刘氏第121世祖(一说为127世祖)刘祥因战乱避居福建,成为刘氏入闽始祖。
南宋嘉定年间,刘祥后裔刘开七任潮州都统制,镇守粤东,自福建宁化县迁徙至广东潮州府,后又迁居梅州府,其后裔落籍广东,尊刘开七为入粤始祖。
开七公生一子刘广传,广传公生十四子,其十二子刘巨汉,官授司马,赠中宪大夫,生五子。刘巨汉四子刘念四被白云湖街大朗刘氏尊为大朗始祖。
“念四公的碑文显示,念四公偕妣陈氏自南雄珠玑巷迁至广州府番禺县大朗乡,葬在蛇鹰岭。念四公传到现在大朗夏边这里,大概有三十四代。”大朗刘氏第30代孙刘允朋介绍说。
大朗刘氏大宗祠。
大朗刘氏大宗祠于1947年,由禺北刘姓族人捐资筹建,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三进。中路正祠布局严谨,青云巷相隔衬祠,门额寓意吉祥;头门建筑精美,壁画砖雕俱全;中堂金柱楹联传承家族精神;祖堂供奉祖先神位。大朗刘氏大宗祠为合族祠,是刘姓族人团结的见证,曾号“禺北第一大祠堂”,至今仍是族人举办庆典、祭祀、聚会之所。
大朗刘氏大宗祠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三进。
大朗刘氏大宗祠的壁画砖雕俱全。
另一刘氏后裔聚居地夏茅村,是广州地区较大的刘姓古村落,刘氏族人在这里繁衍近千年。村内有刘氏宗祠十几座,其中该村刘氏大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40余年,占地千余平方米,为三进堂结构,保留着十分罕有的元明古建筑风格。
夏茅老人协会会长刘荫兴说:“夏茅刘氏的始祖是刘慎八,是刘邦弟弟刘交的后人。刘慎八在宋朝时迁居夏茅。从宋朝至今,夏茅刘氏已经有三十三代了。”
夏茅村刘氏大宗祠。
夏茅村道宏刘公祠。
人和镇民强村也有刘氏族人,据该村族谱记载,民强村刘氏始祖是念四公裔孙,与大朗刘氏源于同一始祖。该村也有一座刘氏大宗祠,建于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三进结构,大门石鼓威严。宗祠建成至今,仅经过一次大修,至今仍非常壮观。祠前的状元碑与举人碑,见证了刘氏家族对文化荣耀的追求。刘氏大宗祠是民强村村民的精神寄托,村民远行或归来都会在此上香,其建筑样式还成为周边刘姓祠堂重建的范本。
夏边刘氏传盛事,义结金兰续千秋
大朗村刘氏第31代孙、大朗第二经济合作社社长刘志鹏介绍,大朗村第一经济合作社、第二经济合作社、第三经济合作社、第四经济合作社的村民都姓刘,按照姓氏划分片区为夏边,夏边刘氏近4000人。
夏边老人告诉记者,他们是刘备的后代,夏边刘氏祖祖辈辈都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牢记心间,因此也将关、张两姓的人视为异姓兄弟,每两年的五月初一,夏边都会组织附近的“刘关张”后代相聚一起,扒龙舟、吃龙船饭,联络感情。这一传统已延续了上百年,将千年前的兄弟情义续写至今。
夏茅村刘氏宗祠里的“桃园结义”壁画。
除了端午扒龙舟,夏边片区每年还举办重阳敬老、清明祭祖等传统文化活动。“我们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延续刘氏的优良传统,把刘氏一族发扬光大。”刘志鹏说道。
夏茅村每年也会组织老人参加重阳敬老活动,传承敬老精神。同时,该村会在端午节组织扒龙舟、在中秋节举办舞火龙活动。刘荫兴每年都会参与扎火龙,他特别希望夏茅刘氏子孙能把舞火龙这个传统传承下去。
不论是夏边刘氏,还是夏茅刘氏,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都恪守祖训,用扒龙舟、舞火龙、重阳敬老这样质朴而又充满情感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赓续宗族基因。
人才辈出,七代十四人同获军功
数百年间,夏茅刘氏大宗祠成为一代又一代刘氏子孙弘扬祖德、祖训,教导礼义廉耻、忠信孝悌的学堂,刘氏一族人文炳蔚、人才辈出。
夏茅刘氏大宗祠“永思堂”石柱联有曰:“祖孙七代同堂 同赴战场 同卫家国 同赐六品顶戴 世间少有;兄弟千人齐心 齐誓古祠 齐抗英夷 齐留百载声名 史册尚无。”这记录了三元里抗英期间,夏茅刘氏兄弟逾千人齐上阵,前后七代有十四人同获清政府军功,赏赐六品顶戴。刘荫兴说,当时清政府奖励了村里的道宏刘公祠,该宗祠亦是夏茅刘氏的精神家园。
夏茅刘氏大宗祠里的“永思堂”石柱联。
广州景星酒店董事长、香港桥堡集团董事长刘耀柱亦是夏茅刘氏的卓越典范之一。刘耀柱祖籍夏茅村,他是改革开放后率先回乡投资的香港同胞。1978年,刘耀柱回乡探亲。次年,他极具开创性地引进200辆红色“的士”,大胆开创内地出租车“扬手即停”的全新运营模式。与此同时,他先后捐资建设夏茅小学、广州东方心血管医院、夏茅刘氏大宗祠等。刘耀柱以无私善举,于1991年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成为刘氏家族的杰出榜样。
刘氏的仁义之道可追溯至刘氏先祖。大朗刘氏大宗祠“允厚堂”内的对联和《勅广东广州府番禺县刘福广敇命一道》文书,均记录了夏边刘氏先祖福广公的大义之举。刘允朋说:“之所以有‘允厚堂’的牌匾,是因为当时的福广公比较有钱,闹饥荒的时候,他就给明朝政府捐了很多粮食,救济灾民。皇帝评价他允道忠厚,并发了敇命,就有了‘允厚堂’。”
夏茅刘氏大宗祠供奉的刘氏先祖。
刘氏的仁义之举代代相传。刘志鹏说,希望夏边刘氏子孙好好读书、做人,延续老一辈的思想,共同把夏边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