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准确捕捉热点
环球时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准确捕捉热点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主流媒体如何准确捕捉热点,做好国际传播?环球时报通过一系列高质量、强时效的原创报道,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保持对国际性话题的敏感性
环球时报肩负"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持续追踪国际热点。今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活动的分论坛现场,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主席兰比诺哽咽发言"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沦为战场"引起强烈反响。环球时报迅速反应,与该学者取得联系并策划专访,在海内外媒体平台同步推出融媒体作品《专访哽咽落泪菲律宾学者:我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沦为战场》。该作品在环球时报短视频账号全平台总阅读量、播放量超过202万次,海外平台播放量超15万次,获得超2500次赞转,既引起了国际共鸣,又借"外嘴"表明了中国立场。
利用视频形式做好国际传播
环球时报采用"短视频+深度内容"的模式,把握时度效,结合对内、对外传播特点,不断增强国内国际影响力。在策划专访时,主创团队提前做好功课,详细了解兰比诺的过往经历,并结合中菲关系的最新进展设计访谈问题。专访视频在抖音、YouTube等海内外社交平台上推出,引起网友积极评论互动。
环球时报中英文版推出杜特尔特专访稿件
国际传播类视频报道制作难点
国际传播类视频报道制作的难点在于把握好立场,同时要将自身带入受众角度,分析他们想看什么。海外受众更愿意看犀利的观点,能用事实说服他们的作品才是一个比较好的对外传播的作品。在制作上,视频风格要注意有所区别。对于国际传播,环球时报采用多类型视频结合产出的报道方式,一方面注重"犀利"时评观点视频的传播效果,一方面也兼顾专访、专题片等长视频。产出类型主要根据传播需求来定,比如YouTube以长视频、观点视频为主,社交平台X(原Twitter)则偏爱短视频。
杜特尔特专访视频在YouTube上发布后,引起热烈反响
融媒体报道上的创新实践
环球时报不断创新评论形式,通过文章、漫画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国际传播中全方位呈现评论优势。例如,除社评等拳头报道产品外,在社交平台X(原Twitter)上发布280字符以内的"微社评";创立"英勇熊猫"漫评工作室,邀请国内外漫画家参与创作,涵盖多个时政议题;打造多档时评短视频栏目,邀请国内外各领域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以不同声音,有理有据地展现中国媒体立场,具有垂直深度和话题吸引力。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
环球时报在短视频制作中,既保持了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又发挥了新媒体的灵活性。一线记者在采访前会评估现场拍摄条件和视频选题价值,拍摄后会与视频编辑密切配合,确保素材完整,后期剪辑顺畅。同时,环球时报注重保持品牌调性,不一味追求流量,而是兼顾媒体的流量和媒体品牌的公信力、美誉度,花费大量人力、时间制作长视频、专题片,以提升媒体的长期影响力。
环球时报目前全媒体综合覆盖受众超过5亿,境外社交媒体粉丝超8000万,展现了其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强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