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大的猿类因何消亡?
地球上最大的猿类因何消亡?
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一种巨大的猿类——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身高可达3米,体重在200至300公斤之间,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灵长类动物。然而,这种庞大的生物最终走向了灭绝。根据《自然》杂志1月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这种巨猿的灭绝可能与无法获取充足营养的果实有关。
研究背景
人类学家Ralph von Koenigswald早在近90年前就在香港药材商手中发现了步氏巨猿的一个牙齿化石。自那以后,科学家们在中国各地的洞穴中陆续发现了4块颌骨和两千多个牙齿化石,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完整的头骨化石。这种化石证据的稀缺性使得科学家们难以准确描绘这种巨猿的外貌特征,更不用说其灭绝的原因了。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地质年代学家Kira Westaway作为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对此深有感触:“我们对这种巨猿的了解非常有限。”
研究方法与发现
为了揭开步氏巨猿灭绝之谜,Westaway及其研究团队对中国南部崇左、布兵盆地的22个洞穴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采用了6种不同的定年方法,精确确定了步氏巨猿的灭绝时间框架,并通过花粉分析和显微镜观察沉积层等技术手段,重建了这种巨猿走向灭绝前的生态环境变化。
研究团队还对巨猿牙齿珐琅质中的化学痕迹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其饮食习惯随时间的变化,并将其与同时期生存的另一种已灭绝猩猩——魏氏亚种(Pongo weidenreichi)的牙齿特征进行了比较。
灭绝时间与环境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步氏巨猿的灭绝时间发生在29.5万至21.5万年前,这一时间范围比之前的估计(42万至33万年前)更为精确。在步氏巨猿繁盛的时期(约230万年前),它们生活的地区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和零星的草地。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巨猿牙齿分析,研究者发现牙齿上有多种微量元素的条带,这些条带越清晰、独特,表明巨猿摄入的食物种类越丰富,水分摄入量也越大。
然而,大约70万年前,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花粉分析显示,这里的景观变得更加季节性分明,森林也变得更加开阔。这一时期,步氏巨猿的牙齿条带变得模糊,这表明它们摄入的食物营养减少,纤维含量增加,同时它们喜欢的森林食物和水资源也在减少。此外,这一时期的化石数量也有所减少,暗示着种群规模的缩小。
与其他物种的对比
与步氏巨猿同时期生存的魏氏猩猩则展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者发现,魏氏猩猩的牙齿条带相对清晰,表明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Westaway推测,这可能是因为猩猩能够爬树获取巨猿无法触及的食物资源。此外,化石记录还显示,步氏巨猿的体型在这一时期有所增长,而魏氏猩猩则变得更小,这使得它们比庞大的猿类更为灵活。
最终结局
在29.5万至21.5万年前,步氏巨猿在化石记录中彻底消失,而魏氏猩猩的数量仍然相对较多。这一时期,原本支撑巨猿生存的密林变得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草地和蕨类植物。
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古生物学家Hervé Bocherens对这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目前对步氏巨猿灭绝原因最精确的描述。但他同时也指出,还需要发现更多的化石来改进对这种巨猿体重的估算,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其饮食需求以及为什么它比其他森林食草动物更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未来展望
Westaway和她的研究团队目前正在积极寻找更多步氏巨猿的化石,特别是大腿骨化石,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准确地理解这种巨猿的体型和生物学特征。“证据就在那里,”Westaway充满信心地说,“只要找到正确的洞穴。”
一个大猩猩的下颌(左)和一个用步氏巨猿下颌骨碎片所作的重建(右)。来源: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 Science Photo Library
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地球上最大猿类灭绝之谜的重要线索,也为理解古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