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性格内向
社恐≠性格内向
百鸟和鸣,共绘盛世图景
探秘社交恐惧症:特征、与内向区别及应对之策
什么是社交恐惧症呢?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当社交恐惧症患者身处公开场合或社交场合时,往往会被焦虑与恐惧所笼罩,他们要么选择回避这些场合,要么就只能带着极度的焦虑强忍着。
通常而言,他们的恐惧、焦虑主要源于担心自身形象及表现无法达到他人的期待,并且对他人的审视会感觉格外不适。而且,社交恐惧症所引发的焦虑状况可比正常的焦虑害怕情绪严重得多,会出现诸如出汗发抖、心悸呕吐等明显症状。
一、“社恐”绝非单纯害羞,实乃心理疾病
社交焦虑症可不是简单的害羞或者社交经验不足,它其实是一种会逐渐侵蚀个体自信心的心理难题。也许你就是那个老是躲在人群边缘的人,眼神飘忽不定,虽然心里很想加入大家的对话,可就是张不开嘴。这可不光是害羞那么简单,很可能就是社交焦虑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哦。
即便表面上看起来还算正常,可内心说不定早已被焦虑和恐惧填满了。你可能会对他人的评价过度在意,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忐忑不安,甚至会因此刻意避开人群呢。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好多人在社交场合里都有过类似的纠结挣扎。
二、社恐与内向压根不是一回事
内向的人偏爱独处,他们一个人时也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主要就是不想去社交。和其他群体不一样的是,他们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感觉更自在、更专注、更自由,所以内向的人群并不属于社恐的范畴。而社恐呢,指的是病理性的社交恐惧,和内向的人有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内心是渴望与外界接触的,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办法做到与人正常相处,还会伴有严重的躯体化症状,简单说就是他们是“不敢”去社交呀。
三、真正的社恐是这般模样
真正的社恐,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亚型,又叫做病理性社交焦虑障碍。主要有以下这些表现:
1、特别害怕得到负面评价:患者处于某个社交情境下,会有一种预期性的焦虑,总觉得自己肯定会表现得很差劲。
2、明显的躯体化反应:比如脸红、发抖、流汗、结巴甚至会变得呆滞。
3、极度渴望融入集体:盼着能被同伴们接纳和理解,可又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而遭到排斥和拒绝。
社恐的解决方案:
1. 认知重构
• 记录下自己每次在社交场合前后的想法和感受,过后分析哪些想法是过度担忧的,通过不断反思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
2. 暴露疗法
• 可以从相对容易的社交情境开始尝试,比如先和熟悉的邻居打个招呼,或者参加一些小型的、氛围比较轻松的聚会活动。每次完成一个小的社交任务后,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做到了,这没那么可怕”。
• 逐渐增加社交情境的难度,慢慢适应在更多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不断地暴露在社交场合中,让自己对社交的恐惧逐渐减轻。
3. 放松训练
• 当感觉到即将进入社交场合而开始紧张时,可以进行深呼吸练习。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感觉腹部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然后慢慢地呼气,感受腹部收缩,重复这个过程,每次呼吸尽量保持均匀、缓慢,持续做几分钟。
• 还可以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先从脚部开始,紧绷脚部的肌肉几秒钟,然后突然放松,感受肌肉从紧张到松弛的变化,接着依次对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胸部、手臂、肩部、颈部、面部等部位的肌肉进行同样的操作,通过这种方式让全身的肌肉放松下来,从而缓解紧张情绪。
4. 社交技能提升
• 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比如如何与人进行眼神交流(保持适度的眼神接触,不要一直盯着对方看,也不要总是回避眼神)、如何开启和延续一段对话(可以从询问对方近况、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晰、简洁、尊重他人的观点)等。
• 通过参加一些社交技能培训课程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当自己在社交场合中能够更加自如地表现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社交的恐惧。
5. 寻求支持
• 和身边亲近的朋友、家人倾诉自己的社恐感受,他们可能会给予理解和鼓励,甚至能陪你一起去面对一些社交场合,给你提供实际的帮助。
• 如果社恐症状比较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手段来帮助你克服社恐问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