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原】据说他是史上最聪明的人,为何会英年早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原】据说他是史上最聪明的人,为何会英年早逝?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09/09/57898961_1144117922.shtml

威廉·詹姆斯·西迪斯被誉为“史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他在6岁前就掌握了多国语言,8岁时通过了哈佛医学院的解剖学考试。然而,这位天才却在46岁时英年早逝,一生充满挫折与遗憾。他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天才教育和早期成就的深入思考。

威廉·詹姆斯·西迪斯据说在不到3岁时自学了拉丁语。到6岁,他已精通俄语、法语、德语、希伯来语、亚美尼亚语和土耳其语,加上拉丁语和母语英语,他的语言天赋令人惊叹。

他的母亲莎拉是一名医生,用希腊神话作为他的睡前故事;父亲鲍里斯是心理学先锋,更倾向于与他探讨学术话题,而非鼓励体力活动。

进入一年级时,他随身带着一本莎士比亚作品,并在七个月内完成了小学课程。在6到8岁间,他已写至少四本书。8岁时,他通过了哈佛医学院的解剖学考试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据称,他的智商比爱因斯坦高出50到100分。

比利·詹姆斯·西迪斯是乌克兰犹太人莎拉和鲍里斯的儿子,他们坚信比利的一切努力都是出于对知识的追求。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在2011年称他为“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之一”。然而,这位“天才中的天才”却度过了一段短暂而遗憾的一生。

“他是天才教育领域的经典案例,”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的天才教育教授、《天才儿童季刊》联合编辑迈克尔·马修斯说道。这本期刊是美国天才儿童协会的重要学术平台。

“他常被用来说明,即使拥有巨大潜力,也可能无法实现,”马修斯补充道。“由于当时媒体的大量报道,他成了'早慧早衰’观念的代表性人物。人们认为,那些童年极其聪明的孩子,往往难以在成年后保持成功。”尽管他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和早年的辉煌,威廉·詹姆斯·西迪斯的一生却充满挫折与遗憾。

威廉·詹姆斯·西迪斯

WATCH POPULAR NEWS

威廉·詹姆斯·西迪斯是乌克兰犹太移民夫妇的儿子,他们于19世纪末移居美国寻求新生活。他于1898年愚人节出生于纽约,名字源于父亲的朋友兼同事、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这位哲学家对鲍里斯影响深远。

威廉11岁考入哈佛并开始讲座,1914年以16岁之龄优等毕业。

鲍里斯和莎拉·西迪斯尽管成长艰辛,却是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他们坚信孩子应被视为成年人对待,尽管这一理念后来被批评为剥夺了比利正常的童年。在他们眼中,比利的一切努力都应以追求知识为中心。

这种期望对任何孩子来说都是极大压力,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而父母为威廉的未来提前规划,或许无意中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艰苦的智力训练

WATCH POPULAR NEWS

西迪斯夫妇有着统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儿子思考、推理和学习的能力,让他自由探索知识的世界。

在《神童:威廉·詹姆斯·西迪斯传》中,作者艾米·华莱士将二人描绘为咄咄逼人且过于强势,并引用鲍里斯·西迪斯的话阐释他们的教育哲学:

“婴儿在学会说话前已经拥有头脑,这是一种需要磨砺的工具。如果父母始终以理性、真诚和逻辑的方式对待他,这种工具就能成长。头脑需经使用才能发展,就像肌肉需要锻炼一样。我们应鼓励孩子思考,沿着感兴趣的方向探索,并尽可能详细解答他的问题。”

卓越的早期学术

WATCH POPULAR NEWS

比利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小学和高中的课程,仅用六周便学完了四年的高中内容。1909年,年仅11岁的他进入哈佛,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少年时期,他一直被媒体追逐,虽然偶尔有所间歇,但这种过度关注让他感到厌烦。“他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艾米·华莱士在2011年接受NPR采访时提到,“而他对此深恶痛绝。”

进入哈佛后,他开始使用威廉这个名字。尽管早年以语言天赋闻名,但他后来在数学方面展现了非凡才华,甚至设计了一套对数表。1910年,11岁的他在哈佛数学俱乐部进行了首次讲座,连教授们都慕名前来聆听。

讲座结束后,教授们被邀请提问。一位教授试图澄清他的观点时,威廉冷静回应:“我看不出你对讨论有任何补充作用。”

这种早熟的表现引发复杂情绪,但学术界一致认为他是天才。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丹尼尔·F·康斯托克是他的坚定支持者。

“他的智慧是真正的推理能力,而非机械记忆。他通过推理得出结论,而不是被事实填满头脑,”康斯托克在华莱士的传记中评价道。“我相信年轻的西迪斯将成为伟大的天文数学家,发展新理论,发明计算天文现象的新方法。他将引领数学领域并推动科学进步。”

然而,威廉的未来却走向了一个无人预料的方向。

与天才共处

WATCH POPULAR NEWS

在哈佛的日子对威廉来说并不轻松。尽管他学术表现出色,但在课堂之外却难以融入。他对女孩和社交活动毫无兴趣,经常被年长同学取笑。尽管如此,他仍在191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时年仅16岁。

毕业后,他前往休斯顿的莱斯大学攻读研究生,同时教授几门课程。但不到一年,他便回到波士顿,进入哈佛法学院继续深造,最终未能完成法律学位。

毕业后的生活

WATCH POPULAR NEWS

1919年,威廉试图在学术之外寻找方向,却因参与波士顿的一场社会主义示威被捕,被判18个月监禁。为避免服刑,父亲鲍里斯将他送往新罕布什尔州的一家疗养院,他在那里待了一年后获释。

离开疗养院后,他在加利福尼亚生活了一年,随后返回东海岸。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辗转于一系列无兴趣的工作,自费出版手稿,偶尔兼职授课。

1925年,威廉完成了最著名的作品《有机与无机》。书中探讨生命起源、宇宙学,以及通过麦克斯韦妖逆转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可能性,还提出了类似黑洞的概念。然而,作品出版后反响寥寥,几乎无人关注。

与此同时,媒体已不再将他视为天才,而是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这种评价让他更加疏远公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1944年,威廉·詹姆斯·西迪斯因脑出血去世,年仅46岁。他的一生既辉煌又充满遗憾。

天才的挑战

WATCH POPULAR NEWS

威廉·西迪斯至今被视为“失败”神童的典型。他的父母鲍里斯和莎拉因过于追求儿子的学术成就而忽视情感和社交培养,长期备受争议。

威廉的经历至今引发关于天才儿童教育的讨论:天赋更多源于遗传还是环境?鲍里斯和莎拉坚信天赋源自遗传,但这一观点未能平息关于天才培养方式的争议。

研究神童及其成年后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是斯坦福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于1921年启动的“特曼天才研究”。该研究追踪了1500多名学生,历时80多年,成为天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石。

尽管特曼的研究备受批评,其核心结论仍被广泛认可,数据至今被社会科学家引用。天才教育专家马修斯总结道:“特曼的研究跨越研究者的寿命,结果显示,大多数神童在成年后确实表现优秀并取得成功。”

现代神童

尽管现代媒体对神童的关注不如20世纪初那样密切,但人们仍对那些年少展现非凡才华的孩子充满兴趣。匈牙利的国际象棋神童波尔加三姐妹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种关注也促成了全国天才儿童协会等组织的存在。

匈牙利国际象棋教练兼教育心理学家拉斯洛与女儿朱迪特(中)和索菲亚(右)合影,他将她们培养成国际象棋天才。如今,波尔加三姐妹均为国际象棋神童,其中朱迪特是史上最杰出的女性棋手。(苏珊·波尔加未出现在照片中。)

关于“天才”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天才教育报告》认为,天才通常指拥有“卓越智力、创造力或特定学术才能”的人。然而,“天才”一词正被重新审视,因为它可能暗示天赋是天生的,而非通过努力获得的。

天才教育专家马修斯认为,人们对天才儿童的兴趣部分源于对育儿方式的好奇。“当孩子取得非凡成就时,人们常质疑父母的角色,甚至怀疑他们是否施加过多压力。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公平,因为大多数成就更多源于孩子自身的兴趣,而非父母的强迫。”

马修斯还指出,在体育等领域展现高能力的孩子,若想达到奥运会级别,父母通常需要全身心投入,几乎将培养视为全职工作。这种成就绝非轻而易举。然而,当天赋体现在学术领域时,父母的动机却更易被质疑,这种态度显然带有偏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