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关宁铁骑:明末最精锐的部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关宁铁骑:明末最精锐的部队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4413732_121199499

关宁铁骑是明末最为精锐的部队,也是大明王朝最后的希望。这支由袁崇焕一手打造的骑兵部队,在宁锦之战中展现了惊人的战斗力,与后金八旗铁骑势均力敌。然而,随着袁崇焕的被害,关宁铁骑最终走向了衰落,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在明朝末年,由于明朝万历皇帝以来的政治开始更加腐朽,天下各地农民起义以及少数民族的暴动也标志着明朝社会的非常不安定性,

朝廷之中宦官与朝廷大臣之间的争权夺利也让原本强大不可方物的明朝变得摇摇欲坠,

而在这种危机时刻之下让明王朝更加接近分崩离析之际的就是东北关外频繁侵略明朝的后金部队,

虽然在在明朝万历皇帝时期发动过万历三大征,但是随着明朝后来政治的逐渐腐败以及国力的逐渐衰微,

使得后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之下再次卷土重来,成为了明朝末年最为严重的外患。

明朝末年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将国内层出不穷的农民暴动作为第一要紧军务,而是将关外的后金当做国家的第一大敌,不断的在辽东前线增援兵力,

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加大了对辽东地区的军费投入,

但是由于此时的明朝已经是强弩之末,

而且明军在战术上也无法对后金军队有比较强硬的抵御,使得明朝的防御一直处于下风。

山海关以外的土地基本上都被后金所控制,而在后期能够长期对抗满清精锐的八旗军队于长城之外的,

正是明朝政府非常倚重的关宁铁骑,经过几代将相的训练以及与八旗军队间长期的对抗,

使得关宁铁骑逐渐成长为明朝后期非常骁勇善战的一支重骑兵,成为了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大明朝最后的一道护国屏障。

辽人守辽,袁崇焕组建关宁铁骑

在明朝末年,关外辽东地区明军在与后金八旗铁骑的作战中频频失利,节节败退。

袁崇焕在没有到达辽东之前就分析过辽东地区明军为什么无法战胜八旗铁骑

,他认为不仅是由于战术上的落后,还有双方军队作战能力的差异悬殊。

八旗铁骑大多都是在东北地区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而且从小各种打渔捕猎使得他们的战斗力极强。

反观明朝的军队大多都是为了应对后金的来犯而从全国各地调集过来的军队,而且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接触过战争,

甚至由于明朝末年朝政的腐败有些军队军纪非常涣散,这些都是明军不敌八旗铁骑的主要原因。

因此,袁崇焕在练兵的问题上极力主张“以辽人守辽土”。

这是因为相对于从全国调集过来的军队,从辽东本地抽调的兵员不仅本身就带有民风剽悍的特性,而且辽东地区的存活与否与他们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

同时辽东地区的人民大多也都善于骑射之术,对于女真人的生活习俗也比较了解。

在《辽东志·风俗》对辽人就有:“性悍善骑射。

人性淳实,务农桑。粗习文化,有中国之风。”的记载。

在另一本《全辽志·艺文》中也有关于辽人生活习性的描述:“人性犷悍,冠裳异制,习俗尚武,争以射猎为生,诗书礼乐之教,蔑然不闻也”,

可见辽人天生就适合参军作战,善战的辽人仿佛就是上天赐予明朝的最后一支王牌。

正因如此,孙承宗在袁崇焕的建议之下开始派人在辽东辽西地区男子当中精心挑选身体强健且骁勇善战的人,以此来扩充辽东地区的明军各大营。

袁崇焕由于是从外地来的总兵,

因此在招兵买马的同时还大力栽培了祖大寿等一大批辽人将领,为辽东铁骑培养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大将。

袁崇焕除了在军营练兵以外,还秉持着实践出真知的原则让训练的关宁铁骑开始于与后金八旗骑兵进行了小规模作战。

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袁崇焕耗费巨大精力终于苦练出了一支尽管数量不多但是战斗力十分强大的骑兵。

这支部队就是“关宁铁骑”,亦被称为是明朝最后一道防线。

关宁铁骑的战斗力被后世评价为实力远超后金六旗军队,而且能够与巅峰时期的八旗军中护军正面作战而不落下风,可见其战斗能力的确十分惊人。

其实为了打造这么一支战力极强的骑兵部队,时任辽东总兵的孙承宗可谓是耗尽精力。

孙承宗认为一支骑兵部队除人以外坐骑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给士兵以及坐骑都打造了一副从头到脚、从人到马的重胄。

而且为了让骑兵时刻都有充沛的战斗力,每位骑兵作战之时都至少配备了两匹战马,

可以在作战之时轮流使用,大大加强了关宁铁骑在战场上的机动性。

但要说关宁铁骑最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这支部队还是一支比较先进的重装火药部队。

镇守辽东的关宁铁骑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火器——三眼火铳。

早在明成祖朱棣的时候,神机营就作为明朝三大营之一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眼火铳比百年前的神机营所使用的鸟铳更为先进,

不仅杀伤力巨大而且穿透力极强,同时还可以做到连发,可以短时间内给予敌人最大的杀伤力。

这样先进的装备再加上优秀的战略指挥官,最后还有强悍的军队,这三样最优秀的关键组成了有明一朝战斗力最强的骑兵——关宁铁骑。

宁锦之战,关宁铁骑展天下雄威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趁着辽东地区总兵孙承宗被撤换以及明军撤军之际,亲自率领号称十三万八旗铁骑出兵沈阳,剑锋直指宁远。

此时的宁远城可以说是一座孤城,城内的守军还不足两万人,而且后无援兵前有恶敌,形势十分严峻。

但是身为主将的袁崇焕并没有胆怯,而是临危不惧与诸位将军商议退敌之策。

袁崇焕还在众将士面前刺血为书,表示自己誓与宁远共存亡,使得宁远城中的百姓军队士气大振。

后金部队抵达宁远城下之后,在宁远五里之外安营扎寨,直接切断了宁远城与关内的通信联络。

同时在城北分兵扎寨,企图让袁崇焕开城受降但遭到了袁崇焕的严词拒绝。

最终努尔哈赤下令开始攻城,后金军队推楯车、运钩梯,步骑蜂拥攻宁远城的西南角,万箭齐射城上,城堞箭镞如雨注。

但是袁崇焕凭借着西洋红衣大炮,使得攻城的后金军队伤亡惨重。

努尔哈赤命眼见攻城不利立即转移军队攻打城南,

但是袁崇焕立即亲临战场第一线与将士们共抗后金军,最终后金伤亡惨重无功而返。

次日努尔哈赤继续亲自指挥攻城,天上箭如雨下,一片生灵涂炭。

激战一天之后宁远城仍旧没有被攻下,反观后金部队却是伤亡惨重

,努尔哈赤无奈之下只能退兵,由于被大炮所伤,努尔哈赤退兵后不久便重病身亡。

这场宁远大捷也是明军与后金军交战以来所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

此战过后,袁崇焕坐镇宁远,平辽总兵赵率教镇守锦州。

短时间内直接建立了一道非常坚固的"宁锦防线"。

公元1626年皇太极率领清军再次卷土重来,并且将锦州团团包围同时大军攻打宁远城。

皇太极亲率大军包围了锦州城,此时的锦州城面对突然到来的数万敌军尚无一战之力,在劝降无果之后皇太极立即下令攻城。

但是当日清军攻城不下,而且遭到了重创无奈只能后退五里结营。

皇太极围困半个月之后,仍旧还是久攻不下。

而且当时时值初夏,后金军队大多暴露荒野、粮料奇缺、人马疲惫、士气也十分低垂。

因此皇太极率领军队转而宁远一带迎击明军,但是此时锦州城中守军突然出击,明军城上城下互相配合,

炮火、箭矢齐发,济尔哈朗等后金军将领受重伤,后金军死伤累累,最终无奈之下只能撤兵。

皇太极攻打宁远没能攻克,转攻锦州之时又遭到了明军红衣大炮的顽抗,最终伤亡数千人只能宣布撤军。

皇太极最终背负“辱名”之痛,于十二日返回沈阳。

明朝方面也称这场宁锦攻防战为“宁锦大捷”。

随后的北京救援战袁崇焕率领不到一万的关宁铁骑正面对抗多尔衮的四万八旗精锐,这是自明成祖朱棣之后,中原骑兵第一次正面对抗北方的骑兵。

最终关宁铁骑大败后金军队,后金军八大贝勒两位重伤,八旗精锐不仅伤亡了一千余人,而且最终溃败而逃,

可见此时的关宁铁骑称得上与八旗铁骑势均力敌。

崇焕身死,关宁铁骑皆分崩离析

也正是由于这一场袁崇焕率领的北京救援战,使得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立即将袁崇焕骗进北京随后将他凌迟处死,一代大明战神最终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而崇祯皇帝杀死袁崇焕无异于自斩臂膀,亲手斩断了大明的最后一个希望。

袁崇焕死后,精锐的关宁铁骑也被分兵成为了祖大寿与吴三桂两部分。

公元1641年,祖大寿在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无奈投降清朝,所谓的关宁铁骑也只剩下了吴三桂这一部分。

但是没有了袁崇焕的运筹帷幄,使得辽东地区彻底沦落为清军的领土。

三年之后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最终也只能率领着仅剩的关宁铁骑投降清朝,自此明朝末年最为强大的一支骑兵全部成为了清朝的降军,跟随着吴三桂成为了清军的爪牙。

纵观关宁铁骑的一生,可以说是与袁崇焕的命运紧紧牵挂着,没有了袁崇焕这样优秀的将领原本强大的关宁铁骑也只能是沦为一盘散沙,

最终逃不过历史车轮的滚滚进程,从此在历史中销声匿迹,恍若一道耀眼星光划过沉寂的历史舞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