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这里是广州“西伯利亚”,如今夺多项全国“第一”
35年前这里是广州“西伯利亚”,如今夺多项全国“第一”
今天是广州开发区35岁生日。35年前,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这里吹沙填土,扛起了首批国家级开发区的探索重担。从一片蕉林滩涂到如今的科技创新高地,广州开发区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1984年,广州开发区初建时还是一片蕉林滩涂。当时,这里被称为广州的"西伯利亚",水网纵横、蕉林遍野,是一片荒凉的景象。为了改变这片土地的面貌,广州开发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吹沙填土工程。当时进口了200台翻斗车,租赁给当地农民做挖山填土工程,由此开始了土方工程给当地农民做的先例。这是广州开发区为当地农民创造的第一次就业机会,一些民营企业家就是那时为开发区运沙石起家的。
广州开发区的建设过程充满了艰辛。初期,办公经费捉襟见肘,仅以两万元起家;第一批办公桌是劣质木头做的,拉去办公地点差点连保安都拒收。说起奠基石,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984年12月28日举行开发区奠基典礼后,第二天这块石碑居然不见了!原来,当时吹沙填土刚完成,地底下还是淤泥和浮沙,石碑一个晚上就沉到地下去,而且顺着流沙漂走了。两个月以后建厂房挖地基时,人们终于发现了它的踪迹,才得以完好保存起来。
1985年,广州开发区工作人员坐直升飞机航拍西区。没有任何经验告诉第一批探索者,什么才是开发区。"当时对开发区的设立,中央的文件提法非常简单,实质上只出了个题目,"据原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朱秉衡回忆,最早的名单里甚至没有广州,还是经过省市领导的积极争取,用广州的开放传统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历史才得以说服。
向海而生,是广州开发区的兴起之源。当年开发区选址有三,曾考虑过现在的大学城、金融城版块,最后还是"落子"西区这块"金三角"作为起点。其中一重要原因,是黄埔新港作为深水港,便于对外交通运输。
影像摄于1985年4月16日,是广州开发区云海加油站开业典礼。广州开发区早期引进的外资项目,90%来自香港。由港商投资的云海加油站是第一个引进、动土、奠基、建成投产的外资项目。一步一步,广州开发区向世界敞开开放的"窗口"。
1985年10月7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厂房开工典礼、培训班上课。
1994年,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新址在广州开发区东区举行奠基典礼。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机制体制下,开发区的崛起与一般的城区不同,在一片片开荒的土地上,远道而来的企业是共同成长的"小伙伴"。回顾开发区招商引资发展史,它心无旁骛兴实业,也历尽所能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宝洁是广州开发区最早引进的跨国企业之一。根据当时规定,为了实现外汇平衡,外商投资生产的产品70%要外销。宝洁方面提出,在中国设厂就是看中中国市场,为什么要销到国外去?为了解决问题,广州开发区不断向上争取,甚至反映到了国务院,最后获批试点,外汇自行平衡。1988年,宝洁落户广州,生产出国内第一批海飞丝洗发水,成为风靡上下的"洋货"。多年来,宝洁在广州开发区的投资不断加码,2017年更是把代表未来的数字创新中心放在了这里。
LG企业新旧对比图。
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一路先行的广州开发区,也比别人更早感受到转型升级的危机感。从制造走向智造,它以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为抓手,为增强产业的竞争力,注入了强劲新动能。LG系、GE系、粤芯系、广汽系……巨头企业合纵连横,如今的广州开发区已是当之无愧的"工业一哥",全区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40%,挺起了实业发展的"硬脊梁"。
今行政服务中心一带的新旧对比图,变化之巨令人感慨。广州开发区有足够底气的产业底色,加上新兴产业蔚然成林并开始"超越式生长",它在新时代蹚出一条改革再出发之路。
穗港码头新旧对比图。扼守江口交汇之处,物流、人流、资金流在此汇聚融通。开放,是广州开发区的成长密码,也在35年发展史中记录了中国对外开放前进的脚步。2019年,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在广州开发区启动建设,设穗港澳直升机客运站,打造开发区到港澳的"1.5小时经济圈"。
中新广州知识城新旧对比图。创设之初,广州开发区只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单一功能。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对外开放,2002年,广州开发区形成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的"四区合一"管理模式。全国上下独一无二,政策优势多层叠加优势,它一跃成为华南地区外商投资最密集区域。
2010年,广州开发区与中新广州知识城合署办公,成为全国唯一的"五区合一"管理模式。2018年,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国际合作力度在全国都称得上首屈一指,为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写下了生动注脚。
激情燃烧三十五载,广州开发区这名"改革闯将",不断为"创闯"字经添加新篇章。作为先行者,唯有时刻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在建设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示范区上,不忘初心、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