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台湾社区自主防灾实践:从及时疏散到智慧防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台湾社区自主防灾实践:从及时疏散到智慧防灾

引用
1
来源
1.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11095

2024年7月和10月,台湾相继遭遇凯米和山陀儿两个台风的侵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端降雨。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灾害风险,台湾各地社区积极探索自主防灾之道,通过及时疏散、设置挡水板、启动抽水机等措施,有效减轻了灾害影响。这些经验对其他地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台东太麻里乡大王村:保持警觉及时疏散


山陀儿台风侵台期间,在台东带来的剧烈降雨。

山陀儿台风离开后十天,台东县太麻里乡的大王村,仍能看到怵目惊心的景象,暴涨的沙仑溪溪水冲破堤防,留下一个大洞,紧邻溪旁的几户民宅遭到土石吞噬。山陀儿台风侵台期间,累积雨量前十名的测站,有九个位于台东,发布土石流与大规模崩塌红色警戒的区位,也是全台最多。

台东大学防灾科技资讯中心主任王文清说明:“太麻里金针山有一个测站,在累积雨量达到1700毫米时就坏了,合理推估,金针山的累积雨量应该有超过2000毫米,这已经超过两百年的防洪再现周期,而台湾大部分河川的保护标准,都只有五十年。”

山陀儿台风侵台降下豪雨,造成沙仑溪溃堤,溪岸民房被土石淹没。

大王村村长黄贞英表示,沙仑溪五十年来都没有发生过溃堤灾害,幸好社区成员受过自主防灾训练,因此能保持警觉,及时疏散撤离。黄贞英回想:“10月3号时,我们本来预计明天要正常上班上课了,就有点松懈,但当天傍晚六点多,部落青年会跟我讲,那个溪水都已经是黄黄的、有泥土的颜色了,我们才发觉不对,赶紧分头撤离居民,连不是土石流潜势溪流保全户的也一起撤,否则可能有六、七个人就这样丧命了。”

山陀儿台风在大王村,虽然没有造成人命伤亡,但房舍、农田被土石冲毁,对居民来说仍是沉重打击。台风过后,社区居民彼此协助、整理家园,还有民间业者提供车辆,清洗泥泞的路面。黄贞英认为,不论是灾害应变或灾后复原,完全依赖政府的力量,可能缓不济急,这是推动自主防灾的意 义之一。


台风过后,社区居民彼此协助,整理家园。影像提供/黄贞英


台东县金峰乡主要联外道路东64乡道,受山陀儿台风侵袭,路基严重掏空。

台东卑南乡利嘉村:掌握历史灾害地 点,减缓冲击


在台东县卑南乡的利嘉社区,平日提供长者照护及送餐服务的文化健康站,在灾害发生时会转变为收容中心。

在台东县卑南乡的利嘉社区,平日提供长者照护及送餐服务的文化健康站,一旦有灾害发生,就会转变为收容中心。这个以卑南族为主的聚落,具有向心力极强的青年会等部落传统组织,他们会与社区巡守队共同合作,执行灾害应变等相关事务。山陀儿台风期间,社区有部分历史灾害地点发生土石崩落,幸好居民们迅速反应,设置挡水板与沙包,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


山陀儿台风期间,利嘉村自主防灾成员设置挡水板。影像提供/林肯毅

利嘉村有两条土石流潜势溪流,不过村长林肯毅观察,某些时常发生灾害的无名山沟,反而容易被忽略,只能靠熟悉当地环境的居民密切关注。他也担忧,近年侵袭台东的台风虽有减少趋势,但只要台风一来,往往造成严重灾情。

山陀儿台风过后,林肯毅发现以往较少受灾的山 区道路,出现龟裂与边坡滑动的迹象。他认为多年 来的人为开垦,对灾害的发生也有影响:“我小 时候,山里都是好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树,即使遇 到强烈台风也很少发生土石流。现在你从利嘉往 山头看,整片都是槟榔,但是老百姓要生活,好像也很难改变。”


山陀儿台风过后,利嘉村村长林肯毅发现,山 区有道路出现将近五十公分的落差。

高雄仁武中中华社区:及时启动抽水机避免淹水


山陀儿台风在高雄登陆后,市区多处传出淹水灾情,仁武区一处地下道,因为积水无法通行。

相较于山区,城市的开发更加快速,原有的蓄洪空间不断被压缩,高雄市仁武区的中中华社区,位于后劲溪下游,地势较低,容易淹水。2010年凡那比台风期间,仁武工业区的油污和洪水一起流进社区,让居民苦不堪言,惨痛经验让社区决心投入自主防灾。

中中华社区发展协会总干事吴凰琴说,如果后劲溪水位超过警戒线,就会溢流到溪旁的地下道,再淹进社区。山陀儿台风期间,地下道还是有淹水,幸亏自主防灾团队成员密切注意社区内排水沟的水位,及时启动抽水机,让社区免于淹水。

高雄永安新港里:发展在地化的防灾方法


台风来袭前,高雄市永安区新港里渔民会预先降低鱼塭水位,让多出来的空间发挥蓄洪功能。

地势低的沿海地区,也是容易发生水患的高风险区,高雄市永安区新港里,过去就饱受淹水之苦。里长何应成说,当地唯一一条大排水沟拓宽后,淹水问题确实有所改善,不过他们并没有因此松懈,反而发展出一种在地化的防灾方法。

何应成表示:“十年前水利局来鼓励我们做自主防灾,建议我们检视自己的缺 点在哪里,我们思考后,觉得鱼塭可能是导致我们淹水的原因之一。”

原来,养殖渔业是新港社区的主要产业,过去发生水灾时,高 价的石斑鱼时常流到鱼塭外,造成损失,这时漁民就会想要排出鱼塭多余的水,但如果同一时间正在下大雨,无法负 荷这么多水的排水沟,就容易溢淹,反而加劇淹水情况。

现在在台风来袭前,漁民就会预先降低鱼塭水位,不但能减轻排水沟的负担,多出来的鱼塭空间,也能发挥蓄洪功能。何应成表示,新港里的鱼塭面积合计有33公顷,预 先排水的滞洪量可達16.5万噸,相当於一个永安区的滞洪池。

极端气候趋势下,须注意“残餘风险”问题


阳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副教授单信瑜认为,社区自主防灾可以降低灾害造成的冲击,不过政府在這方面投入的资源与工程经费相比太過悬殊。

山陀儿台风过后,政府表示2025年,中央编列的治水预算将增加159亿,总金额达551亿。然而阳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副教授单信瑜提醒,必须注意“残餘风险”的问题。

单信瑜解释,如果堤防或排水系统做得更好,确实能降低淹水的机率与冲击,但如果极端降雨超越了工程设定的保护标准,淹水还是会发生,这就是所谓 的残餘风险。透过推动社区自主防灾,某程度可以减缓災害造成的影 响,但目前政府在这方面投入的资源,与工程经费相比,还是非常悬殊。

兼顾工程与非工程手段,才能减轻下一場災害带来的冲击


阳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副教授单信瑜认为,社区自主防灾可以降低灾害造成的冲击,不过政府在這方面投入的资源与工程经费相比太過悬殊。

在气候变迁趋势之下,以工程手段防灾有其极限,图为凯米台风带来的惊人雨量。

另一方面,偏乡通常自然災害风险较高,却也普遍有高龄化、人口外流的问题,这也是推动自主防灾社区的困境之一。单信瑜认为,如果社区本身有充足人力,可以自己执行疏散撤离、甚至简易的災害复原,当然很理想,但防灾社区的推动工作,重点还是在于提高居民的风险意识。

单信瑜进一步说明:“很多人不見得了解社区有哪些災害风险、危害程度,但如果透过训练,让社区至少有一部分人知道,过去发生过哪些历史災害、下次可能發生災害的条件是什么,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跟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分享这些讯息,这比我们学校老师讲的、硬梆梆的理论可能更有用。”

此外,自主防灾社区畢竟是自願参与性质,单信瑜观察,有些社区即使在推自主防灾,但真正受災风险高的居民却未必会参与:“以土石流及大规模崩塌的保全对象来讲,其实政府机关该做的,不見得是推社区防灾而已,而是确保每个保全对象,都要清楚知道自己的风险,包括确认如果政府发了警戒,他會透过什么方式知道?是App还是Line群组?必须确保所有目标受眾都能接收到相关讯息。”

在气候变迁趋势之下,残餘风险发生的机率,可能会越来越高,以工程手段防灾有其极限,加强风险沟通,提升社区居民应对灾害的韧性,才能减轻下一場災害带来的冲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