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湖北江陵惊现楚墓,出土越王宝剑,见证楚越历史风云
1973年湖北江陵惊现楚墓,出土越王宝剑,见证楚越历史风云
1973年,在湖北江陵的一次农田水利建设中,一座尘封千年的古墓重见天日。这座被命名为“藤店一号墓”的战国古墓,不仅出土了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更令人惊喜的是,一把刻有越王州句铭文的宝剑重见天日,为研究楚越两国的历史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墓发掘现场
这座大墓位于湖北江陵县藤店公社的一处较高岗地上,东南距楚故都纪南城约九公里。墓葬被发现时,墓口已露出,部分土阶被破坏,但幸运的是,大部分墓葬结构仍保存完好。这是一座长方形土坑木椁墓,斜坡墓道在东边,上宽下窄,两壁逐渐内收。
椁室的头箱、边箱
椁室内部空间宽敞,椁长4.26米,宽2.42米,全高2米,内深1.45米,用厚约0.3米的木块构成,平面呈Ⅱ形。椁与外棺之间的空隙构成了“头箱”与“边箱”,是楚人精心设计的储物间,存放着墓主人生前钟爱的物品。
棺木上重下轻。椁室积水后,棺木浮动,已松垮。棺木用绳索捆束,三横两竖。棺外涂黑漆棺内涂朱漆。
人骨架大致保存完整。但有浮动,位移。头骨破碎,可能是棺木倒塌所致。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双手在盆骨处交叉,两脚跟靠拢。骨架全长1.67米,用竹席包裹,置于棺底板上。棺内放有随身的武器和装饰丽。
墓中出土的陶鼎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墓葬中的器物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器物种类繁多,按质地可分为铜、陶、竹、木、皮、玉、石、骨等类;按用途则可分为竹简、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具和乐器等。每一件器物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历史片段,拼凑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战国楚人生活画卷。
在头箱和边箱内,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和兵器。其中,一柄铜剑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柄剑长56.2厘米,剑茎上满缠丝绳,有两道箍,首作圆形。刃部十分锋利,保存完好。
剑身近格处,有两行错金鸟书铭文八字:“戊(越)王州(朱)句(勾)自乍(作)用佥(剑)”。
铜剑出土时的情况
朱勾,别名“州句”,是越王勾践的重孙。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通过十年的休养生息,逐渐复苏了越国的国力,并最终攻灭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问鼎中原的最后一位霸主。勾践去世后,他的子孙继承了他创下的基业,带领越国迎来盛极一时的高光时刻。
春秋末期,周代的礼乐制度进一步崩坏,周天子逐渐失去对各诸侯国的统治力,随着吴越争霸战争的结束,历史逐渐进入了一个以兼并为战争目的的惨烈时代——战国时代。
勾践的儿子鹿郢继任越国君王之位传后励精图治,延续勾践礼待诸侯的政策,带领越国续写了越国的强盛,在位六年后去世,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不寿。不寿在位期间,对外的征伐明显减少,战争舞台上不再活跃的越国在列国中的光环也逐渐淡去,开始变得默默无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越国的强大。
墓中出土的箭镞
据《竹书纪年》记载,不寿在位十年时,他的儿子朱勾将他杀害后,篡夺了王位,具体原因并未详细记述。
或许是因为野心勃勃的朱勾并不希望越国在父亲的统治下,停下向外扩张的脚步,或许是因为朱勾急于执掌大权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又或许是这对父子间爆发了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总之,这次“弑父篡位”的原因成为历史留给后人的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
朱勾自立为越国君主后,开始施展他的政治抱负。当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曾说:“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越国是墨子眼中的好战之国,同时也是当时中原诸侯中,四大强国之一。
朱勾成为国君后面对的第一个大敌就是曾经吴越称霸时的盟友楚国。其实早在勾践灭吴后不久,楚越两国之间为了争夺江淮地区就已爆发过数次激烈的战争了。
墓中出土的铜戟
公元前447年,楚惠王在朱勾刚刚篡位没多久,就出兵攻灭了早在勾践执政时就归附了越国的蔡国,拉开了楚越战争的大幕。此后,楚国又在几次大战中战胜了越国,压制了越国的势力。
越国在对楚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被动地位。在两国频繁交战的期间,推崇“非攻”学说的墨家弟子往来两国之间游说,希望通过这种和平的观念劝说两国休战。
越王朱勾求贤若渴,对墨子十分青睐。因为他知道墨子早年学过木工,能造出无与伦比的守城器械,这对对抗楚国将大有裨益。
于是,朱勾盛情邀请墨子来越国辅佐自己,甚至可以赐给他方圆五百里的封地。而墨子以朱勾不能接受自己“非攻”的学说,而拒绝了朱勾的盛情邀请。
墓中出土的铜戈
墨子的和平理论并没有阻挡朱勾征伐的脚步。公元前414年,朱勾出兵攻伐滕国。滕国是武王姬发灭商后,他的十四弟姬绣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的诸侯国,位置在今天的山东滕州境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滕国已是无力与各霸主强国抗衡的边缘小国。朱勾派出的越国大军在这次征伐中攻灭了滕国。随后,朱勾又出兵吞灭了另一个小国郯国,俘虏了郯国国君郯子鸪。
公元前411年,朱勾去世,在位37年。在他执政期间,越国虽然吞灭了周边的几个蕞尔小国,却在与楚国的累年战争中消耗掉大量元气,丧失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并在北方崛起魏国这一新兴势力的冲击下,逐渐远离中原,向沿海地区撤退。但这些并不影响朱勾成为继勾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的君王。
然而这柄越王剑,又为何在楚国的墓葬中出土呢?专家学者们推测,很可能是楚越战争期间,楚国在战争中获得了这柄宝剑,并将它当做战利品带回了楚国。楚王又将它赏赐给有功勋的墓主人。墓主人去世后,把这柄越王剑一同带入了地下。
剑鞘、越王州句剑及剑身铭文
除了越王州句铜剑外,墓葬中还出土了其他多件兵器,如铜戈、铜矛、铜戟和铜钺等。这些兵器制作精良,锋利无比。
此外,墓葬中还出土了多件乐器。瑟、弹套和带柄小鼓等器物的发现,让我们得以领略战国时期楚国音乐的魅力。
在墓葬的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现象:椁盖板上方积满了白膏泥。白膏泥是一种具有很强防水性能的泥土,它的使用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椁盖板下方的墓葬结构免受水的侵蚀,还为墓葬内部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保存环境。这一发现无疑为墓葬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藤店一号墓文物的出土,为研究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提供了新的资料。而越王州句剑是继1965年望山一号墓出土越王勾践剑之后,在江陵出土的又一柄越王剑,是研究战国时期楚越关系的又一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