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抹去了英雄?被移除20年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将重回教科书
是谁抹去了英雄?被移除20年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将重回教科书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经典文章从被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到被移除,再到重新回归教科书的过程,引发了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挥斥方遒写下《出塞》,此诗声势浩大而又用笔平稳,宛若一位年迈的将军站在磅礴的阴山之上,眺望万里之外的故乡,写尽对胜利的渴望。
古往今来,战争催人老,战争成就英雄。没有人愿意经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怆,也没有人愿意感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讥讽。为万世之国运,祖国的战士们咬牙奋战、流血牺牲。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有这么一群舍生忘死的“出国军旅”,他们装备简陋、粮草单薄,但是却能做到斗志昂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东北鸭绿江,全力支援朝鲜以抗击美军,他们就是被称作“最可爱的人”的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军队。
彼时作家魏巍风命到前线调查,久久难以平静,回国后毅然创造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报告性文学被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为中学生精神食粮之一。然而,曾经被赋予无尽荣光的文章曾一时被冷藏,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神州雄狮跨鸭绿,意气风发入史册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倘若没有忧患意识,其人生之路必然危机四伏,难以在纷纷尘世中创造出一番事业,相对而言,国家亦是如此,没有忧患意识的国家好似待宰的羔羊,将死而不自知。显然,新中国不想沦落至此。
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一穷二白的国本让我们不得不警示周围的一切,然而,美帝国虎视眈眈地盯着远东这块肥肉,企图将之撕裂、虎咽,于是便趁着朝鲜半岛内乱之时,大肆进攻朝鲜,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为此,我国人民解放军尚未完全修整,便应国家之需成立抗美援朝志愿军,气势磅礴地从神州大地踏入异国战场,为国而战,为人民而战。这场战斗无疑是血腥的、光荣的。
届时,我国著名作家魏巍刚升至总政,政府便将调查美军战俘思想状况的任务交到其手中,因此魏巍临危受命前往朝鲜战场。不得不说,文人对于战争的嗅觉是异常灵敏的,古今多少大战在文人的笔下变得生动,更让人动容。
在朝鲜的那段时间里,魏巍前后一共探访了20多个案例,并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下精挑细选了3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分别是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孤儿、与吃雪战士的交谈。
其中,松骨峰战斗是朝鲜战场上最为激烈的战斗。解放军在硝烟滚滚的山顶上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轻伤不下火线,濒死也不喊一句疼,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从战后战场上破碎的枪支和零乱的尸体便可知一二。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朝鲜战场上的血与泪的高歌铸成《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之上》,1953年受到受到了我国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并且被收录进中学教材,成为教授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
抗美援朝被载入史册,千秋不衰。
小删小补不罢休,全然消失惹众怒
要知道,被收录进我国学校教材的文章势必有其独到性,其余韵之悠长,延绵几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在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时,仍然能感觉到那个时代的喷涌爱国情。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千禧年的到来而产生了些许变化,质疑《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声音此起彼伏,首先就体现在遣词造句之上。
据人教出版社编审透露,90年代关于《谁是最可爱的人》有过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此次调整表现在该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即“当你给孩子的嘴里......你会感到幸福”一句,编审们以“抒情过于生硬”为由将其删去了。
修改课文到底有没有一个精准的度?我们是否应该修改前人的文章?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从尊重作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他人呕心沥血之作品删头改尾,这是极大的不敬,从教育部的角度来看,不删减无法适应时代需求。此为矛盾。
除文学性之外,编审甚至还指出原文对于战争的描写过于残酷,部分内容已经达到丑化美军的地步。试问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有效管理的国家、一个不公正枪击案不绝如缕的国家怎会有闲情逸致关怀他国之人权?
在综合考量各项因素之后,教育选择了妥协,而且是彻彻底底的妥协,因为他们在2001年后选择了彻底删除该文章,理由是“文章主旨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
言外之意,爱国主义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我国教育何去何从,国民不需要爱国精神了吗
要知道,每本教材的内容都有一定的饱和度,当《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删去时,必会有后来者作为替代品被填充到教材中,然而这些残次品无疑是令人失望的。
继《谁是最可爱的人》被毙后,教材上陆续搬上了《达尔文和小松鼠》、《奥莉娅和莉达》、《爱迪生救妈妈》等文章,后者是最为人所诟病的,因为其严重违背史实,属于为了教育而编写出来的教育文。
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成功的时间要远远晚于爱迪生7岁时的1854年,而文中所说的镜子折射也完全不足以使整间房间都明亮起来,当所有的历史细节部分毫不摘取地拼凑起来,当我们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接受这种错误文化的熏陶,其成龙成凤还有可能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倘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确存在思想认知上的错误,那么没有人会反对将其替换,当然替代品的质量必须经得起推敲。然而,当两个前提条件都不成立,何以删减?何以替换?
如今,教育部指出《谁是最可爱的人》将重回七年级下册教材,这就是对近年来教材出版社歪风邪气的整治,国民需要爱国教育,国民需要民族精神。
有人说如今是和平年代,孩子们面临的是知识竞争,能力竞争,然而谁又真正考虑过感性教育和人情教育呢?曾经备受瞩目的少年班不也一样重视精英教育,结果并不是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实现自我价值,甚至出现了因为不懂处理人情世故而失败的例子。
爱国主义教育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爱国主义不是将人们捆绑在祖国大地上,而是让人们学有所成之时不要遗忘曾经的伤痛,要用怀着对历史、对英雄的敬畏。如此,方可远行。
小结:
《谁是最可爱的人》命运多舛,这是个别人的失策,也是时代的悲歌,不过好在,我们当中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这一缺憾并开始尝试填补了。
战争固然能够成就英雄,但是同样存在后世抹去英雄的可能性。既然如此,青史上的爱国志士都可以被推翻,被自以为是的“教育家”和“公知们”扯出来在烈日之下曝晒十天,最终化为风中的灰烬。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享受着安康盛世的平静时,心中是否有一丝电触似的紧了一下,它提醒我们前赴后继的身影时常像幻灯片一样放映。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成型以来便存在的可贵之物,它宛若一江春水,有时缓缓流淌,有时激荡不已,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它一直都存在,并且是千万条江流同时奔腾。最终百川东到海,众人汇聚而成的是强盛不衰的国家,是屹立于世界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