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手足互动引导技巧与活动建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手足互动引导技巧与活动建议

引用
1
来源
1.
https://imotclinic.com/sibling-interact/

手足之间的互动是家庭中一个独特而宝贵的情感纽带。无论是在童年时期还是成年后,手足之间的互动都可以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联系。此外,与手足之间的互动经验,还能帮助孩子发展出更为成熟的社交技巧,对他们在学校与同龄人的互动品质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在手足共同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欢笑,也可能伴随着许多冲突与争吵。以下两种情况,是家长经常询问的:

  1. 手足间不会分享,觉得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的,每次玩玩具的时候,总是想要抢夺对方手上的玩具。
  2. 二宝出生后,大宝的情绪起伏变得很大,或是开始出现一些退化的行为,例如像婴儿一样尖叫,或是频繁哭闹。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引导手足间的互动,解决这些问题。

状况一:手足间不会分享,觉得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的

分享是需要练习的,不会因为抢久了就自然开始分享,反而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因此,当发现孩子经常“为了抢而抢”时,应该:

  1. 主动介入,约法三章。例如,在开始玩之前,请孩子各自挑选要玩的玩具,并且说好:“如果等一下有人开始抢玩具了,那就全部收起来,等到你们学会分享,再开始玩。”这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抢玩具”和“失去玩耍机会”之间的联系,从而降低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2. 进行分享的练习

  • 首先,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分享意愿。如果孩子当下不愿意分享也没关系,可以引导孩子表达:“我现在想要自己玩。”或“我想分享的时候再告诉你。”
  • 当孩子获得新的玩具或点心时,鼓励他们主动分享给手足。如果孩子愿意分享,家长应该带着手足给予正面回应,例如:“谢谢你的分享,我感到很开心。”
  • 如果过去分享有过负面经历,可以先澄清孩子的担忧和害怕,讨论在特定条件下是否可以尝试分享(如:对方不能用力扯娃娃)。
  • 在下一次孩子面临是否分享的抉择时,可以引导他们回想之前因分享而产生的积极情绪或事件(如:一起玩游戏更有趣),提升与他人分享的动机和技巧;如果孩子对分享有担忧或害怕,可以回顾之前讨论的方法(如:请对方遵守“轻轻拿玩具”的约定),再确认孩子是否愿意分享。
  1. 通过游戏练习轮流和互相观察:除了练习分享,还可以平时带着手足进行“轮流游戏”,例如:轮流叠积木、轮流翻扑克牌等。一开始建议家长也参与其中,一起轮流。过程中除了引导轮流顺序,还可以鼓励孩子在轮到自己之前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如:积木是如何放置的、抽到的是什么牌),提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力,进而提升等待和互动的质量。

状况二:二宝出生后,大宝的情绪起伏变得很大

  1. 同理大宝的心境:孩子出生后,为了生存,潜意识中对大人的关心和关爱有很高的需求。当二宝出生后,不可避免地会压缩陪大宝的时间,这可能导致大宝产生“生存危机”的感觉。许多孩子通过观察甚至模仿小婴儿的行为(如大哭、大叫、想要继续使用尿布等),这些行为都在表达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大人可能会觉得孩子在“退化”,但其实,孩子只是想确认——大人是否像以前一样那么爱他。

  2. 帮助大宝做好心理准备:生活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让大宝事先了解可能发生的改变、解释他们的疑惑、一起讨论应对方法,可以帮助大宝逐步接受有手足一起的新生活。提供家长几个方法:

  • 共读绘本,从故事情节中了解和讨论
  • 一起准备小婴儿需要的物品,比如买尿布、洗婴儿的衣服、准备待产包,通过这些物品聊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
  1. 带着大宝与二宝互动
  • 主动介绍手足彼此认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大宝和二宝有一些肢体接触,比如轻轻握手、让大宝尝试抱抱二宝或亲亲,帮助手足建立亲密感。
  • 有些孩子喜欢被赋予“大宝”的新身份——“爸爸妈妈的小帮手”。例如:换尿布时请大宝拿新的尿布、邀请大宝拿出他最喜欢的玩具一起参与和二宝的互动,比如:“你要不要把你最喜欢的那辆车给弟弟/妹妹看?你愿意让弟弟/妹妹摸一下车吗?等一下我也带弟弟/妹妹把他的玩具给你看!”
  • 通过让大宝参与二宝的日常生活,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能避免大宝觉得照顾者的时间被剥夺,从而降低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
  1. 专属大宝的亲密时光:别忘了每天或每周留出固定时间,让大宝享受父母的宠爱。这个时间不需要很长,比如放学接送回家时的交谈、睡前讲故事等,但要确保不会经常被打断或取消,让大宝感受到自己仍然被重视。

通过手足互动,孩子们在家里就有许多社交练习的机会。但手足相处以及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家长每天都在烦恼的事情。希望以上建议能帮助您在常见的手足和亲子互动状况中找到解决方法。

想了解更多手足与亲子互动的信息,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官方账号和网站,我们将继续更新相关文章。

相关资源推荐

  • 《分享》、《分享2:当我们同在一起》。原文作者:Anthea Simmons / 绘者:Georgie Birkett / 译者:赖嘉綾、陈秋彤、陈禛。
  • 《小宝宝快来了》。原文作者:Libby Gleeson / 绘者:Jedda Robaard / 译者:柯倩华。

本文原文来自imotclini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