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人像:人物与环境相得益彰
环境人像:人物与环境相得益彰
环境人像就是让人物与环境融合,共同营造画面的氛围,深化照片主题。人物有环境的烘托,展现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能使照片更加生动。
芭蕾舞的造型及服饰与湖面的宁静及绿色背景和谐交融。何茜蕾 摄
用玻璃反射出海边的大环境,局部光线突出了忧郁的感觉。魏劲松 摄
人物和环境
环境人像主要是创造“带人入景”的效果,人物要与背景产生关联,人物造型风格要配合场景表达。
人物:环境人像中,人是画面的核心,其面部表情,动作和服饰都要与环境相得益彰、有序和谐。人物服装的颜色和风格要配合环境,如飘逸的长裙适合户外自然风景,传统的旗袍与古建筑相衬。颜色的选择能够影响人的情绪,比如淡色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暖色能使人感到热烈。
环境:有利于刻画和烘托人物的优美场景是拍好环境人像的重要条件。环境要有特点、有吸引力,让观众通过照片就能够辨别地域特征。背景要简洁,要在复杂的环境中提取利于人像表达的场景,避免拍成包罗万象的旅游“打卡照”。环境的色调与人物主体色调协调或有明显反差,能烘托或突出主体。
道具:合适的道具能与主题呼应,丰富画面表现,交代人物的活动,衬托人物的性格。如用花突出花季少女,折扇配合汉服唐装,透明雨伞表现清新、时尚等。
比例和位置
环境人像的关键是体现“人在景中”的特点,要控制好人与环境的比例和位置关系,把环境和人融合在一起。
比例。合理安排人像与环境的大小关系,人物在画面中的占比要小一点,多一些环境元素,彰显环境的特点。
位置。面对一个场景,要善于观察全局,注意人物与所处环境的结构比例关系,将人物安排在画面的兴趣中心,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还能有效地传达出场景环境信息。环境人像摄影中,三分法构图是常用的手法,将人物巧妙地放置在交叉点上,不仅符合人的视觉审美,也让人物与环境更加协调。
透视。使用不同焦段镜头拍摄,照片会呈现不同的透视效果。拍摄时要在人物比例一定的情况下,思考场景的变化和表现。长焦利于压缩背景,但要注意大光圈导致的浅景深;中焦拍摄,效果写实自然,适合多数环境人像拍摄;广角镜头更容易拍出“以景带人”的效果,但要避免包罗万象,也要注意控制畸变。
层次和光影
环境人像的最高要求就是“景美人美”,拍摄时要把握画面层次和光影,增加照片美感。
纵深。有些人在户外拍摄时,遇到场面较大的环境会不知所措。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调整取景的位置和角度,注意点、线、面等元素并合理纳入画面,就能让观众感受到由近及远的纵深,强化画面空间感。要善于借助线条引导与框架遮挡构图,公路、河流,以及建筑排列形成的线条,都是非常好的引导线。前景和框架构图都可以为画面增加纵深空间,也可有效地遮蔽干扰元素,但选取时要考虑与人物和环境的关联度,让画面有机统一。
层次。环境人像不能够太过于杂乱,但是太过于单一的场景也会让照片缺乏层次感。通常,合理安排对比元素有利于增加层次感,如大小对比、明暗对比、虚实对比等。环境人像中尤其要注意颜色的对比,人物服装和环境颜色搭配,以及环境中各种色彩的组合,通过颜色的互补、冲突增强画面的层次感。
光影。环境人像摄影中常用侧光拍摄,侧光不仅有利于均衡人物和背景的光比,也有利于塑造人物的立体感,而且容易在景物上形成阴影,体现画面的层次。局域光非常适合环境人像拍摄,特别是在建筑周围和室内拍摄,将人物置于明亮部位,很容易形成主体鲜明的画面。
情绪和氛围
人物与环境联系紧密才能“人景共情”,要让人与环境协调,才能产生吸引力。
引导情绪。每个人的个性、气质和面对镜头的感觉不尽相同,如果简单地摆拍,很容易导致表情僵硬,神情姿态不自然。拍摄期间要尽量与人物进行交流,共同商量拍摄的意图,通过引导,让人物表现更加自然。
尝试动作。在环境人像拍摄过程中,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姿态,那就让模特动起来,只要动起来,就容易抓拍到自然的表情和优美的姿态。比如在场景和位置相对明确后,可以让人物在一定范围自由走动,抓拍走动的瞬间,会把人物最真实的一面拍下来。
调动情绪。环境人像中,人物在画面中占比较小,想要表达情感,关键在于强调氛围。氛围就是观众第一眼看到画面得到的感觉,如温馨、孤独、忧伤等,拍摄时要结合环境的特点,来引导人物情绪,让画面充满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