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是如何形成的,消费社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消费主义是如何形成的,消费社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在当今社会,消费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消费的究竟是商品本身,还是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消费主义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从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为您揭示消费主义背后的深层逻辑。
今天我们所处一个消费社会,消费意味着什么?消费意味着对物品的购买、使用、占有和支配吗?消费意味着对符号价值的追求吗,还是消费意味着对欲望的满足?其实都不完全是,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消费行为来确认自我身份,通过消费行为来填补自我存在性缺失的恐惧。
哲学家拉康说:欲望是内在的换喻。
欲望意味着一种本体性的缺失,因为自我本体的缺失,而恐慌和焦虑,因此需要通过对欲望的满足,来填补和缓解这种恐惧和焦虑。
在消费社会,消费不仅放大了我们的欲望,也激发了焦虑和恐惧,越焦虑越消费,越消费越焦虑,一个人很难跳出消费主义的陷阱,你消费的从来都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我们通过物的符号来塑造自我的身份认同。
哲学家鲍德里亚说: 人们消费的从来都不是物本身,而是把物当作突出自己的符号。
消费主义是如何形成的,消费社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思想家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进行了深刻剖析。鲍曼把现代性分为两个阶段:生产者社会和消费者社会。上一期,我们介绍了,生产者社会是以“工人”为核心构建了工作伦理;而在消费者社会是以“消费者”核心构建了消费伦理。
鲍曼说:在现代的工业阶段,一个事实不容置疑,那就是每个人在拥有其他身份之前,首先必须是个生产者。在现代性的第二阶段,即消费者时代,这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变成了: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再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
人类对自我身份的追求近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其背后是生存恐惧的本能,当我们在社群中失去了身份认同,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那么就会对生存带来巨大的挑战,产生存在性危机,这种恐慌就像幼年时期,婴儿离开了父母的视线而感到深深的恐惧。
人类对自我身份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可以想象在原始社会,当一个人失去身体地方,其实就意味着你脱离于群体,无法获得生存资源,这发展出了我们原始的群体依恋本能,以及伴随在群体中的身份确认。而追求身份确认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寻找和创造自我独特性的过程,或者说我们一直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在生产者社会中,生产者通过工作积累财富,自我的身份和工作的社会共识是高度绑定的,我是谁这个问题是由我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来决定的。
就像在过去,我们的父辈们会通过我是一名工人,我是一名教师,我是一名白衣天使等工作身份来获得自我身份认同。在过去生产者社会,作为一名工人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劳动最光荣”曾经是我们大街小巷张贴的标语,而今天“打工人”似乎变成了一个自嘲和自黑的标签。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工作分工越来越细化,工作种类也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作身份很难有稳定的社会共识,那这个时候我们就没办法通过工作来确立自我的身份认同,这个时候就转向了:消费。
正如刘擎老师说:大多数人工作只是赚钱的手段,消费才是真正目的,在消费中才觉得自己是个人。在消费者社会,不是劳动者最光荣,而变成了消费者才是上帝,消费者被推举到“C位”,消费者通过消费行为来确认自我身份认同。在生产者社会,生产是集中性的群体活动,需要分工、合作和协调。而在消费者社会,消费是完全独立的个人行为和私人体验。消费行为一方面可以展现个人在群体中的独特性和身份地位,另外一方面,消费行为也不断地满足、唤醒、释放和激发人们各种欲望。
在今天,一个人有多少钱,是什么社会地位我们很难知道,但是当他把豪车、名表和名牌包包和服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可以非常直观到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在消费社会中,通过消费来展现自我身份和地位,远比银行卡里的财富数字要更加的简单直接,“消费”逐渐替代“工作”成为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新方式。
社会从生产者社会转向消费者社会,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消费社会的形成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模式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得以大幅提升,生产方式也从过去的大规模生产,从大量的体力劳动转向了脑力劳动,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了小规模生产,甚至自由职业化。《金融时报》统计分析,从1970年到1994年,欧盟的工业就业人口比例从30%跌落到20%,美国从28%跌落到16%,而此期间工业生产力平均每年增长2.5%。
在消费社会,生产已经不是问题,有源源不断,种类繁多的商品,问题变成了:如何创造和发现消费者的新需求,如何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何提振消费者的信心等等。经济活动的核心从生产者逐渐转向了消费者,消费也成了刺激和拉动经济的核心因素。今天商业的问题不是制造和创造出更多产品,而是变成了创造更多需求,刺激更多消费,在全球各国的经济政策中,都普遍采用了以消费拉动经济的做法。消费成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不是生产。
这个转变大概是从20世纪30年代,欧美的那场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的。在此之前,包括西方社会在内的国家,都是以生产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生产率才是经济和商业行为中首要考虑的事情,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打破了生产社会的神话。
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把这场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于供给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主义开始盛行,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刺激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于是,消费就被凸突出为经济活动的核心,从如何提升生产力转变为如何引导、鼓励、刺激,甚至创造消费。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理解,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是生产型的工业社会,之后就逐渐转变为消费型的后工业社会。更重要的是,这种经济策略的转变,也伴随着社会消费伦理的转变,西方从工业时代所奉行工作伦理,以勤劳节俭,克制欲望为美德,逐渐转变为后工业时代所奉行的:消费伦理。
那后工业时代,消费者社会的消费伦理是什么?更多精彩内容,请点赞收藏和关注我,我们下一期内容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