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鲜”可致命!已有多人入院!慎食野生菌!!!
“贪鲜”可致命!已有多人入院!慎食野生菌!!!
随着雨季的到来,野生菌进入生长旺季,这也意味着野生菌中毒事件进入高发期。近期已有多起因食用野生菌导致中毒的案例,轻则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重则可能危及生命。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为您详细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危害、预防措施及紧急处理方法。
具体案例:一家五口因食用野生菌中毒
5月30日,广西昭平一户乡镇群众将在茶树地里采摘的野生蘑菇作为晚饭炖煮食用,谁料,这一平常之举竟给家人带来了无妄之灾。
当晚,在进食野生蘑菇约半小时后,一家五口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腹痛,并伴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在察觉情况不对劲后,他们紧急驱车到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简单处理。然而,情况没有好转,继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伴寒战、大汗等症状。
23时02分,医院急诊科求助电话后,立即启动抢救毒蘑菇中毒应急预案,紧急出动救护车,并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做好抢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随后陆先生以及其余3位亲属(1位自行来院)被接回急诊科进行紧急抢救。
“快!催吐、建立静脉通路,血液送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在听取了家属的病情描述后,经验丰富的接诊医师果断做出判断,这就是典型毒蘑菇误食急性中毒。
经医院急诊科催吐、开通静脉通道、心电监护、心电图、使用抗组胺药、安抚患者情绪等一系列常规处理后,急诊科将患者进行了快速分流,1位患者病情较重,出现头晕、呕吐、寒战、大汗淋漓及血压低、伴有肢体抽动,予紧急收治重症医学科,予血液灌流、洗胃、护胃补液等紧急救治;其余3位患者症状较轻,有头晕、恶心、呕吐伴寒战、大汗等症状,生命征平稳,予收治综合内科以应急处置;最后1位自行来院的患者症状轻,有头晕、视物稍模糊症状,也予收治综合内科治疗。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细护理和治疗,6月1日陆先生与4位亲属相继康复出院,他们表示“以后再也不敢乱摘乱吃野蘑菇了......”
5月9日中午,韶关市疾控中心处置了一起因误食有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有市民在武江区百旺路电化厂社区附近山上采摘了约150克野生蘑菇,回家煮汤进食后第2天凌晨发病,目前病情危重,怀疑是采摘的野生蘑菇里混杂了有毒蘑菇。
专家根据中毒市民现场拍摄相片辨认,发现采摘了多种蘑菇,其中混有剧毒鹅膏——“裂皮鹅膏”或“致命鹅膏”,两种鹅膏外形极其相似,肉眼难以区分。
剧毒蘑菇裂皮鹅膏
裂皮鹅膏属于肝脏损害型剧毒鹅膏菌,分布在广东、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曾导致2016年东莞5人中毒5人死亡。
致命鹅膏
致命鹅膏俗称白毒伞,是广东毒菇中毒“头号杀手”,70%的毒蘑菇中毒死亡事件由它引起,重量1两的白毒伞所含毒素的量足以毒死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
致命鹅膏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建议
为预防和减少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特做如下提示:
- 不要随意采摘、购买、食用野生菌
目前,我国已报道的野生毒菌已超过500种,贵州省有140种。由于野生毒菌毒性成分复杂,不能仅凭经验或传统的方法去辨别毒菌的毒性,如煮毒菌加大蒜、用银针扎、看蘑菇颜色、外形、生长地方、是否生虫等,这些民间鉴定方法都无科学依据。预防野生菌中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菌。
- 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严禁加工制售野生菌
学校、幼儿园、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集中供餐单位食堂,不得加工制售野生菌,农家乐等餐饮服务单位应拒绝加工游客自行采摘带来的野生菌,严防群体性中毒事件的发生。
- 出现中毒症状及时就医治疗
若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视幻听等中毒症状,应采取以下措施:
-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并告诉接诊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菌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
- 等待救治时,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帮助中毒者催吐、导泻,以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对已晕迷的患者口中灌水,防止窒息;
- 保留剩余野生菌样品或把进食野生菌的照片提供给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 餐饮服务单位一旦发生野生毒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应立即配合救治患者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野生菌的分类与注意事项
为预防吃菌中毒,采食野生菌时要记住以下3点:
- 了解野生菌的分类
野生菌根据是否可以食用大致可以分为3类:
- 无毒/可食用菌:像干巴菌、鸡枞、松茸、青头菌等就是无毒菌,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 有毒/条件可食菌:通过正确的烹饪方式可以降低和破坏其毒素成分,从而供人们食用。例如兰茂牛肝菌,俗称见手青,该菌加工过程中如果未完全烧熟煮透,进食后容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或见“小人人”等症状。食用此类菌子一定要注意掌握正确的烹饪方式:切薄片,高温烧熟煮透后再食用。
有毒/不可食用菌:有很多剧毒菌,如亚稀褶红菇(火炭菌)、致命鹅膏(白罗伞)、灰花纹鹅膏、条盖盔孢伞、毒沟褶菌等,食用后发病凶险,致死率高,且没有特效药。
这些方法,并不能判断野生菌毒性
- 牢记常见剧毒野生菌
鹅膏菌类:此类野生菌外观最大的特征是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即有菌盖、菌环和菌托。常见的有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假褐云斑鹅膏等,一般食用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也有少数在半小时内发病。早期可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在胃肠道症状好转后有1-2天的“假愈期”,假愈期内症状会有所缓解,但“假愈期”过后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少数患者可伴有心脏和肾脏损害,病情严重者可因爆发性肝功能衰竭和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猪鼻子菌、敷炭菌。与可食的火炭菌(即密褶红菇和稀褶红菇)外观极其相似,容易混淆导致误食中毒。一般食用后10分钟至2小时发病,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有乏力感;24小时后出现肌肉酸痛、腰背痛、全身乏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有些病人出现酱油色尿、少尿、无尿或者急性肾衰竭,严重者最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大家务必牢记,千万不要采摘和食用这类野生菌,避免中毒,甚至导致死亡!
- 掌握紧急自救方法
在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或出现手臂红肿、嘴皮肿胀等疑似中毒反应时,不要掉以轻心。
- 在神智清醒的情况下迅速自行催吐,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者淡盐水,用汤勺柄、筷子、手指等刺激喉部引起呕吐,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吐干净,以减少毒素吸收。同时喝少量糖盐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休克。
- 对已昏迷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前往附近医院就诊,避免错过最佳救治时间而引起重症或死亡。
- 如有人疑似中毒,同餐进食者不论症状轻重,均应立刻到附近医院进行观察诊治。
- 就医时最好携带剩余野生菌样本或照片给医生,以便医生快速辨别中毒野生菌种类,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千万不能有“拖一拖、缓一缓就会好”的想法,以免延误最佳救治时机。
如何快速辨别野生菌是否有毒?
由于野生菌种类繁多,构成成分复杂,生长周期短,且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外形非常相似,难以通过外观进行分辨,只有专业人员借助专业手段才能准确区分。因此,目前尚无便捷、快速的方法辨别野生菌是否有毒。
如何防范有毒野生菌中毒?
预防野生菌中毒最好的方法,就是只吃常见熟悉的野生菌,不采食不熟悉、幼小难辨的野生菌。烹饪野生菌时要充分烧熟煮透,不生吃或半生吃野生菌,不连续多餐食用野生菌,不吃杂菌,吃菌时不饮酒。
最近雨水较多,蘑菇生长极快,谨慎辨别毒蘑菇,最好不要采食野外蘑菇,这才是避免蘑菇中毒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珍惜生命,远离毒蘑菇!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