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高分秘籍、如何备战高考?这场公益活动干货满满
分享高分秘籍、如何备战高考?这场公益活动干货满满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郎·共前行"优秀学子升学座谈会暨感恩礼公益活动上,泸州市34名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录取的高中毕业生代表,以及部分学生家长、教师代表等进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感受榜样的力量。
活动现场,教师代表带领学子们礼拜孔子;老师赠予戒尺,以嘱人生有戒,学子们向各位老师行感恩礼;家长代表为学子赠送书籍,期待学子未来学有所成。
优秀学子朗诵《少年中国志》。 川江都市报记者 燕伟民 摄
学生接受戒尺,牢记恩师嘱托。川江都市报记者 燕伟民 摄
优秀学生分享"学习秘籍"
座谈会上,今年被武警工程大学录取的严承睿认为,学习要有恒心和自信心,要不满足当前的成绩,要给自己制定一个高目标"跳一跳",然后朝着目标去努力。
"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平时的积累和努力。"被西南大学录取的聂歆怡说,取得好成绩需要不断尝试和修正,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考前如何释放压力?被中山大学录取的徐琳作了分享,要保持良好状态,多与亲人朋友沟通,一起聊聊天、散散步,也可以加强体育锻炼,让压力随汗水"蒸发"。
被大连理工大学录取的梅存格结合自已的学习体会,给广大学弟学妹提出建议:要拓宽自己的视野,找准机会,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学习要有系统性,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要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在看似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寻找趣味。
各方合力为学生梦想护航
"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学子奋力拼搏,电力、公安等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竭尽全力,为考生们营造出安全平稳、公平公正的高考环境,让学子们全力追梦。"泸县招办负责人罗永刚希望即将奔赴各地的学生们能做家乡推荐官、代言人,学成归来为家乡增光添彩。
座谈会上,区县招考机构负责人、高三班主任老师、学校负责人、学生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交流分享。
"作为高三班主任,帮助学生调整状态是很重要的一环。通过积极沟通,让学生相信老师,相信付出努力会得到回报,带领学生与压力、困难抗争。还可以通过一些温馨的小活动、小礼物,让学生们获得正向鼓励。"作为被清华大学录取的王杏同学的班主任,王艳分享了如何助力高考学生走出低谷,带领学生积极面对高考的经验。
"新时代优秀人才应有高尚的品德、高雅的志趣、高远的志向。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勇担时代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泸州老窖天府中学副校长张宏程,从对新时代优秀人才内涵的理解和人才培养经验做法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范财华今年被清华大学录取,其父范一志分享了自己的"陪考"经验。
在范一志看来,帮助孩子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是家长们最需要做的。
他说,在学生高中阶段,家长要在心理上、行动上理解与支持,与孩子进行深度沟通交流。到高考最关键的时候,更要结合孩子具体情况理清思路、分析问题、找准方法,孩子才能轻松上阵、全力以赴。
此次座谈会,不仅是一次多角色的经验交流会,更是一次相互学习的机会。它让大家深感榜样的力量,也为学生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帮助学生坚定信念和目标,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出不负时代的奋进之路。
老师、家长、学生代表交流心得。川江都市报记者 燕伟民 摄
学弟学妹,我们有话对你说
8月9日,在第二届"中国郎·共前行"优秀学子升学座谈会暨感恩礼公益活动上,34名优秀学子分享了属于他们的高考故事,有高三的"煎熬"、有考前的紧张、更有成功的经验……
十年寒窗苦,一朝扬墨香。
这些完成高考,即将踏上梦寐以求高等学府的优秀学子,出发前有话想对学弟学妹们说。
裴钧毕业于泸州老窖天府中学,被海军航空大学舰载战斗机飞行专业录取,他想对学弟学妹们说:考前一定要放松心态。
裴钧一直都很喜欢体育运动,兵乓球、羽毛球、篮球等是他的爱好。
进入高中后,除了学习,他总喜欢把时间花在锻炼上,这也是他比其他同学拥有更好身体素质的原因。
当得知自己有机会报考飞行员时,裴钧除了不断巩固文化课知识外,也更加勤奋进行体育锻炼。
学习、锻炼两不误,加上放松的心态,使裴钧成功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未来,他希望能驾驶战机,保卫祖国。
范财华毕业于泸县二中,今年被清华大学致理书院物理学专业录取。
他想对学弟学妹们说:高考前要及时调整心态,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降低心理预期。
范财华在高一、高二时成绩优异,将清华大学定为目标。
进入高三后,多次考试成绩均不理想,这给他带来很大的压力,但范财华及时调整心态,暂时不纠结考取清华大学这一目标,而是花更多精力专注巩固知识和查漏补缺。
最终,范财华以693分考取了清华大学。
王杏毕业于古蔺县蔺阳中学,今年被清华大学工科实验班录取。
他想对学弟学妹们说:高中学习就是把别人坚持不下去的坚持下去,把别人做不了的事做好。
王杏是古蔺县37年来第一位靠裸考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高考成绩699分。
从高一开始,王杏就为自己定好了目标。
王杏说,进入高中的第一天,他就以周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每周末进行一次总结。
如果本周按计划完成所有内容,则继续下周计划安排,若本周未能完成计划内容,则在下周增加强度。
此外,在时间管理上,王杏也做到了精准、高效。
他每天早上6∶40准时起床,午休1小时,晚上11点半准时睡觉。
在他看来,学习要以效率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要保证质量,杜绝"疲劳战"。
高昱萍毕业于叙永一中,今年被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专业录取。
她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不要假装在努力。
高昱萍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都坚持学习的时候全身心投入,休息的时候就尽情玩耍。
同样,她也把效率放在第一位。
高昱萍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总结。
她有个本子,每次考试后,都在左边记录考试分数以及年级排名;在右边记录考试总结。
长久以来,她就能清楚掌握自己在每个阶段的变化,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此外,在心态调整方面,她也有自己的小妙招。
一旦成绩下降明显,或者遇到挫折,她会给自己写一封信。
书信内容类似日记,里面记录着一些自己想说的话,或者想做的事。
通过向自己"倾诉",起到释放压力的作用。
"面对紧张的学习,哪个没有压力?面对压力,我们可以到操场跑两圈,朗诵一首诗,唱或听一首喜欢的歌,甚至可以放声哭一下。在我看来,必要时的哭泣,并不丢人,因为这是我们释放压力,实现自我调节的有益方式。"高昱萍说。
孩子们能成长成才,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张崇华为学子们送上祝福和鼓励。郎酒股份供图
"能参加这场公益活动,我很开心,很感动。"8月9日,"中国郎·共前行"优秀学子升学座谈会暨感恩礼公益活动现场,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
82岁的张崇华看到多名自己帮助的学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即将开启新的求学之路时,难掩内心的激动,她说:"与公益同行,与学子同心。"
作为"泸州40正当红"道德模范,张崇华还获得了很多荣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入选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名单、第七届四川省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
说起张崇华为什么常年坚持助人为乐,就不得不提她的童年经历。
1942年,张崇华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在兄妹6人中,她排行老四,全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靠父亲替人修锁、配钥匙的微薄收入。
家里每顿饭几乎是稀饭和捡来的菜叶,即便是这样简单的饭菜,都不能保证每天能吃上。母亲常常到菜市或者田里,捡一些别人不要的菜。
尽管生活艰难,善良的父亲帮别人修锁也不愿占人半点便宜。
"有些人没钱,就拿大米、豆子当钱付给父亲,有些人甚至连东西也不拿,父亲还是免费给他们修锁。"张崇华说,父亲的行为,给年幼的她不小的触动。
正是由于张崇华一家善良、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邻居们也向他们伸出援手。
"我家对面有个卖瓷罐子的小店,条件比我们好些,老板经常会拿一些剩饭、剩菜给我们。"张崇华说,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邻居能给一些食物就是对一家人最大的帮助。
母亲通常会把这些饭菜用热水过一下,再加点盐,就是一顿可口的饭菜了。
每次面对邻居们的帮助,父亲总是告诫兄妹几人:"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
这样的生活直到张崇华开始工作才有了改变。
1968年,工作三年的张崇华每个月能领到27.5元的工资,她每月交给父母10元补贴家用,一家人的生活才渐渐好了起来。
当时,张崇华的老家有名6岁的小女孩因为家庭困难无法上学,张崇华得知后索性将小女孩接到身边,她不希望小女孩和自己一样吃苦。
张崇华为小女孩联系好学校,并负责所有的生活开销。
"当时我把自己的工资分成几份,除了交给父母和自己存一些外,剩下的就是我们‘母女’的生活费用。"在张崇华的帮助下,小女孩考上中专,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教师。
说起第一次帮助别人,张崇华记忆犹新。
再后来,张崇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她和丈夫一起帮助贫困家庭学生。
1968年至今,张崇华坚持做着这样一件平凡而伟大的事,至于她究竟帮助了多少学生,捐助了多少学费,她说:"记不起了,也从来没有记过。"
活动现场,当看到自己帮助的几名学生戴着大红花站在台上时,张崇华高兴地说:"孩子们能成长成才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只要有能力我就要坚持下去。"
《泸州日报》2024年8月12日四版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