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国际合作:携手共筑星空梦
中国航天国际合作:携手共筑星空梦
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推动自身科技进步的同时,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领域的合作,共同探索宇宙奥秘。从海洋卫星到探月工程,从地球资源监测到深空探测,中国航天国际合作正不断谱写新篇章。
中法海洋卫星
从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算起,空间科技发展历史不过60多年。而中法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已有40多年的历史。1977年9月,中国改革开放前夕,首次向国外派出航天技术代表团访问法国空天科技研究机构,开启了两国航天科技交流合作的序幕。2005年,中法签署协议,决定在天文卫星和海洋卫星领域开展合作,这标志着中法海洋卫星项目组的正式成立。
2018年10月2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法两国共同研发的海洋卫星。中方负责制造卫星主体并开发海风探测器,负责卫星发射及后续工作;法方则开发海浪观察器。这颗卫星在距离地球520公里的轨道上24小时不间断工作,配备中国研制的先进微波散射计和法国研制的海洋波谱仪,实现了对海风和海浪的首次同步观测。
这颗卫星不仅能监测海洋环境,还能观测陆地表面,提供土壤水分、表面粗糙度以及极地常年不融化的冰雪覆盖等关键数据。此外,中法两国还共同研制了天文卫星,于2024年6月22日发射升空。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2024年4月底,巴西南部南里奥格朗德州遭受严重洪灾。中巴两国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04星和04A星在灾害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巴西空间研究院利用这两颗卫星实时监测洪水动态,评估基础设施受损情况,为灾后重建提供支持。同时,这两颗卫星还是亚马孙雨林的“守护神”,能够及时发现雨林破坏情况并预警。
中巴两国自1999年起就开始合作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目前已成功发射6颗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不仅服务于两国,还承担国际责任,是《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的值班卫星,为受灾地区提供遥感数据支持,并向联合国相关机构免费提供数据。
埃及二号卫星
埃及是首个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开展卫星联合研制的国家。自2014年起,中埃两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展开全面合作,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2019年1月,双方签署埃及二号卫星实施协议。经过四年多的研制,项目团队克服技术挑战和疫情影响,成功完成3颗卫星的制造,并在埃及进行严格测试。
2023年12月4日,埃及二号卫星成功发射。2024年3月20日,埃及航天局举行交付仪式。该卫星将为农业资源管理、林业生态监测、城市发展规划等领域提供高质量、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支持。
我国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援埃及二号卫星发射升空
嫦娥六号国际载荷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携带月球背面采集的月壤样品返回地球。此次任务搭载了4个国际载荷:法国氡气探测仪、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巴基斯坦立方星和意大利激光角反射镜。其中,巴基斯坦立方星成功分离并传回清晰的月球影像。其他载荷则继续随嫦娥六号降落月球,开展科学探测任务。
2026年前后,嫦娥七号计划搭载6个国际载荷前往月球,继续深化国际合作。
巴基斯坦立方星拍摄的首幅月球图像
通过不断深化与世界各国在航天科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资源共享等领域的合作,中国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航天合作新生态。中国航天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与各国伙伴携手并进,共同探索宇宙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