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畜牧业,再添“牛劲”
高原畜牧业,再添“牛劲”
青藏高原,这片被誉为“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的神奇土地,不仅孕育了独特的自然环境,更滋养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这里,牦牛作为高原上的“第一产业”,不仅支撑着当地牧民的生活,更成为了青海畜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三江之源” “中华水塔”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自北而南的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构成了全省的地貌骨架,形成北部高海拔的阿尔金山—祁连山山地、西部柴达木盆地、东部泛共和盆地、河湟谷地和南部高海拔的青南高原五大地理板块。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重要江河以及哺育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的发源地,青海省“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清洁之水,境内草原、湿地、荒漠、冰川雪山、森林等生态系统丰富集中且相互交错,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青海也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广袤的草原,全省天然草场面积4186.7万公顷(6.28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5%,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在各类草原中,高寒草甸占到60%以上,是青海天然草地的主体。
“牦牛之都” “藏羊之府”
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特有的物种资源,适应高寒缺氧环境的牦牛、藏羊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中成了青藏高原上的代表性畜种。牦牛成为青海农牧业发展的“第一产业”。
2020年底,青海省牛存栏量652.3万头,其中牦牛608.9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40.5%,占世界牦牛总数的38%,年出栏量达到169万头,肉产量近17万吨,位居全国第一,享有“世界牦牛之都”的美誉。已形成青南牦牛核心养殖区、环湖牦牛高效养殖区、东部牦牛产业融合区,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是牦牛传统主产区,2020年存栏273.87万头,占全省的45%。
青海牦牛种质资源丰富,青海高原牦牛、环湖牦牛、雪多牦牛、玉树牦牛等4个地方品种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肉乳兼用型品种大通牦牛和肉用型无角品种阿什旦牦牛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牦牛培育品种。发挥“野牦牛故乡”优势,优良种牛推广到四川、甘南、西藏、新疆、云南等地。
“高原之舟” “雪域之宝”
地处三江源头的玉树,平均海拔4200米,属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是青海牦牛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全省最重要的优良品种繁育区,世界野血牦牛发源地,享有“牦牛种地”“牦牛故乡”等美誉。
玉树牦牛是野血含量高、体格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遗传性能稳定、对高寒生态环境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优良牦牛遗传资源,主要分布于州境内海拔41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中心产区为曲麻莱县、治多县、杂多县。
牦牛对于藏区群众具有特殊意义,是牧民主要的生活与生产资料来源,被誉为“高原之舟”。牧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都离不开牦牛,牦牛肉味道浓郁,营养价值高,牧民中流传着一句俗语“牛吃虫草我吃牛,无病无灾药不求”。如今,随着产业升级,除了牦牛肉、牦牛乳、牦牛绒、牦牛毛、牦牛皮等越来越多牦牛产品可以走出原产地,走向全国市场,让青藏高原的古老畜牧业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