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谢贵的后代为何出现在小湖王氏宗谱里
明朝开国功臣谢贵的后代为何出现在小湖王氏宗谱里
明朝开国功臣谢贵在靖难之役中为建文帝效忠而遭诛杀,其后代为避朱棣迫害改姓王氏,这一段历史鲜为人知。本文将为您揭示这段发生在明朝初年的家族传奇,以及谢贵后人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血脉。
谢贵(1335-1399),字青萍,浙江省湖州市乌程(吴兴区)织里镇谢溇人,为东晋谢安四十世孙,谢览的裔孙。明朝开国功臣,谢贵在元末随朱元璋起义。因军功授正三品河南卫指挥佥事,加广威将军,守滁州。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长子太子朱标、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相继死去,只好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而建文帝却与其父亲太子朱标一样,完全不同于心恨手辣的乃祖,比较宽厚仁慈。
建文四年朱棣六月一举攻入南京,非法夺取了皇位,改元“永乐”。建文元年(1399),以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为正二品都督指挥使,密令监视燕王朱棣动静。燕王谋反,诱谢贵与张昺入端礼门时,伏兵袭击所拿,不屈身亡。至明崇祯时,皇帝朱由检为谢贵平反,赠爵英山伯,赐谥勇愍。
谢贵被杀后身首异处。其首级由长子谢公楮获取,并仓皇逃到父亲原任职过的地方河南,藏身在现内乡县余关乡将子村。期间他将谢贵的首级葬于余关乡谢寨东北小山坡下,是为河南省内乡县将子谢氏明代始祖。将子,因广威将军之子而得名。(1994年10月1日出版《内乡县志》“谢寨村有明代都督指挥使谢贵墓”)
谢贵身由三子谢公权葬于原籍浙江省湖州市乌程织里镇谢溇,谢溇村有一座人人皆知的“将军墓”、“谢家墓”。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谥忠烈公,树碑“北平都督检查使谢贵之墓”,其碑于1958年大跃进时代拆去修水库下水道所毁。谢贵家为了避免灭族的厄运,为此三子谢公权入赘于小湖王氏,称小湖王氏始祖。小湖王氏乃耕读之家,子孙繁衍兴旺,不少人读书做官在外。据《小湖王氏宗谱》称,王公权生三子,长子王士忠、次子王士杰、三子王士敬。王士忠,以行医善耕读,赘叔子王珩于湖州城吴侍御家,便家居府治之西,繁衍成为爱山台王氏。原精神病医院所在地就是爱山台王氏宗祠的旧址。王士杰、王士敬后裔有留守小湖,有迁西郭外、清凉山、双林、太湖、钱溇等处。后来小湖王氏又散布北方的北京、西安、太原,东北等及美国、澳洲等海外。
谢溇将军墓是谢贵后代王树荣修葺的,他还出资编修了宗谱,还在,并在墓旁修建了宗祠,名为“忠烈公祠”。将军墓遗址就在织里—义皋公路旁,离谢溇村办公室不过数十步之遥,现已成为平地,有一半已被盖了民房,另一半为菜地。据年长的村民介绍,原有的将军墓呈长方形,有十多米长,解放初年墓前还有牌楼,文革时期被毁,2000年前后墓地一半盖为房屋。《乌程县志》上记载将军墓位置的“史家桥”现尚有遗迹存在,桥的位置在墓北侧的一条小河上,桥北堍有座关帝庙
蒋金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的《明史·张爵传附谢贵传补遗》 记载:笔者在研究顾廷龙《清代殊卷集成》(台湾成文出版社)时,意外地发现了谢贵与靖难之役的一些资料,保存在其后代刊刻的殊卷履历中。殊卷本为防止考官认识举子试卷字迹作弊,而将举子的试卷弥封后交誊录生用殊笔重新誊写的卷子。新中举人、进士将自己的试卷刻印分送亲友,是清代的时尚。所刻试卷系墨印,亦称殊卷。这类殊卷一般由考生履历、科份页和考生的文章三部分组成。考生履历登载有关考生家族的历史,相当于简要的族谱。谢贵后代所刊殊卷共两份。从以上两则殊卷履历可以看出:谢贵是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是建文帝极端信任的一员武将;朱棣上台后,“靖难兵起抗节以殉”的将领的后代为免遭迫害,不仅隐姓埋名,甚至连祖姓都改了,并且连续五代隐居不仕,可见朱棣对反抗者的残酷迫害程度之深,影响之久远。殊卷履历这些内容可补《明史》对谢贵的记载过分简略之不足。
浙江湖州府归安县王兰的“光绪庚辰科会试殊卷”,其履历记云:始祖:谢忠烈公,讳贵,字青萍。明建文时为都指挥使,受密命至燕,遇害。弘光时赠英山伯,谥勇愍,国朝乾隆四十一年赐今谥。二世祖:公权,青萍公季子,永乐初夷族令,严公赘于王氏,遂袭其姓。
据《晚晴移诗汇》卷172载:“王兰,字醉香,归安人。光绪庚辰进士,官户部主事。其诗《过东塾陈先生故居》云:‘百年不可待,当代失人师。检点遗书在,徒令从死悲。式闾应有礼,讲学可无祠。宗派殊纷纠,中流更付谁。’”
王思沂(王兰伯叔)在“道光癸卯科浙江乡试殊卷”中,其履历记曰:始祖讳公权,明洪武广威将军谢青萍公季子。靖难兵起抗节以殉,遂讳姓,袭外家姓王,始居小湖。二世祖讳士忠,隐居不仕。三世祖讳珩,隐居不仕,始迁郡城之爱山台侧。四世祖讳霁,隐居不仕。五世祖讳得中,隐居不仕。六世祖讳有贤,廪贡生,候选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