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3股势力、15大派系:怎么来的,又怎么没的?
民国军阀3股势力、15大派系:怎么来的,又怎么没的?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时期。这段历史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见证了军阀们的野心与争斗、人民的苦难与抗争。本文将为您详细梳理民国时期三大军阀势力(北洋军阀、西南军阀、西北军阀)的兴起与衰落,以及他们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北洋军阀:从执掌中原到被大革命打倒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一股军阀势力,其兴衰历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大戏。
北洋军阀的兴起,要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说起。当时,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在小站训练新军,逐渐形成了北洋军阀的雏形。这支新军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成为袁世凯日后掌控政局的重要资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袁世凯凭借其掌握的北洋新军,逼迫清帝溥仪退位,并随后与孙中山进行南北议和,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后,他更是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逐步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北洋军阀的开山之祖。
然而袁世凯在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倒行逆施登基称帝,引来全国上下一片反对,就连他的北洋系也纷纷通电反对。众叛亲离下,袁世凯黯然离世,至此北洋军阀开始四分五裂,形成了多个派系。其中,以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最为强大。直系军阀以冯国璋、曹锟等人为首,他们原本是北洋政府的骨干力量,控制着长江中下游的多个省份。直系军阀内部团结紧密,且得到了英国等列强的支持,因此一度成为北洋军阀中最具实力的派系。皖系军阀则以段祺瑞为首,他们主要控制着安徽、山东、上海等地。段祺瑞被誉为“北洋之虎”,他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在袁世凯去世后一度掌控了北洋政府的实际权力。然而,由于他过于依赖日本等列强的支持,导致与其他派系的矛盾日益激化。奉系军阀则以张作霖为首,他们主要盘踞在东北地区。张作霖出身绿林,后来势力逐渐做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他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和狡猾的政治手腕,在不到五年时间里先后搞垮了直系和皖系两大派系,成为北洋军阀中最具威胁的势力。这几大派系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从直皖战争到第一次直奉战争,再到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反奉战争,这些战争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加速了北洋军阀的衰落。
1928年,张作霖在回东北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他的儿子张学良宣布拥护三民主义和国民政府,东北易帜。至此,北洋军阀在斗争中彻底失败,退出了历史舞台。
退出舞台之后,段祺瑞晚年寓居天津,最终因病去世。张作霖则因为过于依赖日本人而最终遭到了日本的暗杀。从北洋军阀的兴衰历程,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复杂多变的历史,这段历史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它见证了军阀们的野心与残忍、人民的苦难与抗争,留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却永远值得铭记。
西南军阀:从割据一方到被蒋介石打压、边缘最终消亡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在西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加上地方势力的崛起,逐渐形成了川系、滇系、桂系等军阀势力。这些军阀大多出身于地方豪强或军事将领,他们利用手中的军队和地方资源,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滇系军阀以唐继尧为代表,他通过控制云南的军政大权,逐渐将势力扩展到贵州、四川等地。桂系军阀则以陆荣廷为首,他们统治着广西,并试图向湖南、广东等地扩张。这些军阀在西南地区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与中央政府形成了对抗。然而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蒋介石逐渐掌握了国民政府的实权。很显然当时的西南军阀并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地盘和权力。因此,蒋介石与西南军阀之间的争斗成为了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事件。
当时蒋介石为了削弱西南军阀的势力,采取了多种手段。他一方面通过政治手段拉拢西南军阀中的部分将领,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利用红军长征的契机,试图借此机会彻底整合四川的军事力量。具体来说,蒋介石可能通过提供军事援助、承诺政治地位和经济支持等手段,诱导川军军阀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同时,他还派遣中央军进入四川,不仅是为了协助围剿红军,更是为了在军事上形成对川军的威慑。然而,“驱虎吞狼”的策略并非一帆风顺。川军军阀虽然在地盘争夺中混战不休,但在面对中央军的渗透时,他们展现出了强烈的抵抗意志。此外,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斗争,也给蒋介石的计划带来了不小的干扰和压力。但无论如何,蒋介石都努力通过各种手段削弱川军军阀的力量,逐步将其纳入中央的控制之下。
在抗日战争期间,西南军阀的势力逐渐削弱。一方面,他们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而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另一方面,蒋介石也趁机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更是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渐削弱了西南军阀的势力范围。最终,在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后,西南军阀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北军阀:在宗教与割据下诞生的封建势力终将走向灭亡
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西北地区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种地方势力趁机崛起。特别是在甘青宁一带,回族军阀集团也逐渐崛起,被称为“西北诸马”或“马家军”。这些军阀以马步芳、马鸿逵等人为代表,他们通过控制地方政权、发展私人武装,逐渐在西北地区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
随着蒋介石在名义上统一的全国之后,他与西北军阀达成了默契,因此西北成为军阀真正割据一方的私家领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马家军不断发展壮大。他们通过投靠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逐渐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军阀。马家军以骑兵为主,战斗力强,尤其在青海、宁夏、甘肃等地盘踞多年,拥有强大的地方势力。在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后,急需物资补给。为了打通与苏联的西北通道,中央决定从红四方面军抽调2万多人,组成西路军,向西挺进河西走廊。
然而,这一行动却遭遇了马家军的围追堵截。马家军的骑兵行动快速、飘忽,很快就对西路军左纵队发动了突然袭击。西路军内部存在轻敌思想,没有及时突围,而是选择和马家军硬拼,结果损失惨重。在河西一带,马步芳为了保住地盘,不惜动用青海军中的全部力量,还大量征集了所谓的民兵。他先后在河西投入超过12.5万人,是西路军人数的6倍。西路军在永凉驻扎,试图创建根据地,但在马家军的穷追不舍下,多次天黑突出重围,天亮又被包围。最终,由于战术上的错误和马家军的残忍攻击,西路军战败,几乎全军覆没。
出征时的2万多人最后只剩700多人,大部分红军战士都英勇牺牲了。马家军的手段极其残忍,他们割下红军将领的头颅挂在杆子上,活埋、烧死红军战士,甚至用人血蘸馍吃。这些惨状,令人发指。西路军的战败,让党和军队悲痛万分。这些经历了长征都挺过来的战士,却死在了马家军的屠刀下。这也让马家军和红军之间结下了深仇大恨。
1949年,随着全国解放大势已成定局,西北军阀也开始走向消亡。彭德怀率领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向西北进军,决定解放西北地区。马家军计划在甘肃平凉地区与解放军决战,但因为青马和宁马一直以来互相防范、勾心斗角,不能团结起来统一作战。最终,青马退守兰州城,宁马则固守宁夏。而此时因为兰州城北面是黄河,东、南、西三面环山,易守难攻。马步芳占据地形优势,打算死守兰州。解放军在摸清了马步芳的部署情况和作战特点后,重新调整了战术。经过激战,我军攻占了兰州城外的多个要点。马步芳见大势已去,最终仓皇出逃国外。随着兰州战役的胜利,青海马家军的主力基本被歼灭。解放军乘胜追击,又一举消灭了宁夏马家军的势力。至此,马家军苦心孤诣经营了几十年的势力一朝瓦解。西北军阀也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民国时期的各个军阀割据,如同一幅纷扰复杂的历史画卷,它们的相继消亡,标志着那个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乱世逐渐走向尾声。这些军阀的兴衰更替,不仅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随着军阀势力的逐一瓦解,全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和平曙光,得以从连绵不断的战火中解脱出来,迈向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新时代。军阀的消亡,意味着国家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也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全国人民在历经多年的战乱之苦后,终于有了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机会,生活逐渐回归正轨。人们开始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之中,共同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今天我们再度回顾历史,回顾这风云跌宕时代,不仅是对过去乱世的一种告别,更是对和平与稳定生活的深切向往。全国人民在历经沧桑后,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携手共进,共同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