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臟瓣膜出問題喘不停? 醫警告:當心心臟衰竭惡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臟瓣膜出問題喘不停? 醫警告:當心心臟衰竭惡化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0895

上了年纪之后,很多人会发现走几步路就喘不过气来,甚至躺下休息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这可能不仅仅是体力衰退的正常现象,更可能是心脏瓣膜问题的信号。嘉义基督教医院心臟外科主任陈胤嘉医生提醒,如果本身有心脏瓣膜问题却未积极治疗,出现躺平也很喘的症狀,很可能已经发展为心臟衰竭。

主动脉、二尖瓣膜出问题 心脏需超负荷工作恐导致衰竭

心臟就如同马达,心房、心室之间的閥门称为瓣膜,若瓣膜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血流不完全,进而引发其他问题。除了先天性的缺损(如少一瓣),瓣膜可能会因为老化退化、风湿性心臟病、急性感染、其他疾病等导致异常。陈胤嘉医生说明,其中退化最為常見,因年紀大會出現瓣膜鈣化、周邊組織疏鬆或萎縮,或連接瓣膜的腱索脫垂;少數患者會因為冠狀動脈疾病或其他疾病導致心肌擴大,也會影響瓣膜结构。

心臟有四个瓣膜,但較容易出現問題的為主动脉瓣膜及二尖瓣膜。陈胤嘉医生表示,通常瓣膜異常,会使心臟輸出的血液量不足,心臟必須變得肥大且更卖力運轉以提供足夠血量。而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就容易出現心律不整、喘、體能下滑等状况,若出現晚上躺平会喘、或睡到一半喘到醒過來,就表示瓣膜造成的心臟衰竭已經需要處理,不过,很多人会认为是正常老化而忽略。


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胤嘉

根治瓣膜靠手术 高风险患者适合经导管置換手术

瓣膜该如何治疗?陈胤嘉医生表示,目前唯一能根治的方式就是手术,但并非人人都需要手术,需要根据病人的身体条件、体力、年龄等综合评估风险;若已出现症状,再考虑介入。举例来说,年轻患者、体力好又有运动习惯,便可藉由药物控制,不必立刻进行手术。

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胸手术、小伤口手术、微创手术。陈胤嘉医生指出,二尖瓣膜会以修復为主,不适合修復才考慮置換;而主动脉瓣膜無論是狹窄或是逆流,通常會進行置換手術。

  • 传统开胸手术:傷口大,胸骨癒合恢復期较长,但手术风险較小伤口手术低,较适合进行複雜性手术。
  • 小伤口手术:不用打開或只需打開部分胸骨,傷口约4-6公分,术后恢復快,适合年轻、低手术风险的患者。但限制较多,若心臟位置太深、肺部有沾黏者较不适合。
  • 经导管瓣膜置換:从鼠蹊部或颈部的血管放导管进入,利用支架撐開狹窄瓣膜,固定在原本的瓣膜上。通常适用於不适合传统手术、年紀大、肺功能差、体能虛弱等高风险者。

新型牛心生物瓣膜 加入二次置換手术设计

而用来置換的心臟瓣膜,主要分为金属瓣膜及生物瓣膜两类,生物瓣膜指的是以牛心、豬心组织做出的人工瓣膜,与人体组织较为接近。陈胤嘉医生提到,人工瓣膜有其寿命,目前金属瓣膜年限约40-50年,但必须终身服用抗凝血剂,避免形成血栓,若有组织向内生长影响瓣膜功能,也仍有二次手术的风险;而生物瓣膜虽只需服用3-6个月的抗凝血剂,但年限最多到15-20年左右,若病人还很年轻,也会面临二次手术问题。

随着科技進步,人工瓣膜也不斷進步,生物瓣膜使用年限越來越长,新型的牛心瓣膜设计则加入考虑二次手术的可能性,发展出利用球囊将原本框架撑开,再放入适当大小的经导管型瓣膜。陈胤嘉医生补充,瓣膜的大小与病人体重相关,若体重较重者,小型的瓣膜恐无法支撑其血流量。

已知有瓣膜问题应追蹤 心臟衰竭建议手术治疗

然而术式及瓣膜选择多元,有些民众难以立刻决断。「通常没有急性危機,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討論跟思考,是否可以用藥物多控制幾年再換。」陈胤嘉医生提醒,微创或经导管手术的确是趋势,也有潜力发展到不止高风险,连中低风险病人也可以适用,然因每位病人状况不同,手术方式必须与医生讨论,包含体力、经济状况等,选择最符合自身条件的方式。

陈胤嘉医生提醒,若知道自己有瓣膜问题,建议追蹤治疗,以掌握瓣膜状况。陈医生分享一位60岁左右的男性,患有主动脉瓣膜狭窄,一直以药物控制,虽已出现症状,却抗拒开刀。后来在家中晕倒、心因性休克,紧急送往急診搶救。所幸及时装置叶克膜稳定病情,隔日进行主动脉置換手术,当天晚上就脱离呼吸器与叶克膜,10天后便出院,恢复状况良好。

「在大家想象中,心臟手术非常恐怖,但更恐怖的是如果没适当处理,反而可能需要承担心臟衰竭恶化或猝死的风险。」陈胤嘉医生呼吁有瓣膜问题的患者,一定要定时回门诊追蹤检查,若出现晕厥或心臟衰竭等症狀,就建议可开始与医生及家人讨论手术时机及方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