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症状及治疗注意事项
流行性出血热症状及治疗注意事项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复杂多样,涵盖了从轻度不适到严重并发症的多个阶段,如发热与全身不适、毛细血管损伤与出血等。
发热与全身不适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常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畏寒、头痛、腰痛及眼眶痛等全身不适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起病急骤,患者会感到全身酸痛、乏力,以及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胸闷和腹痛。随着病情发展,面部、颈部和上胸部可能出现潮红,眼结膜充血水肿,这些都是病毒感染导致毛细血管损伤的典型表现。
毛细血管损伤与出血
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程中,毛细血管损伤是一个重要的病理变化。这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瘀斑,尤其在口腔黏膜、胸背、腋下等区域。此外,鼻腔、牙龈等部位的出血也时有发生。随着病情恶化,可能出现消化道、泌尿系统甚至呼吸系统的出血,表现为便血、咯血、血尿等症状。这些出血现象反映了病毒对全身多个系统的广泛影响。
肾脏损害与尿量变化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靶器官之一是肾脏。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出现尿量减少,进入少尿期,这是肾脏功能受损的直接体现。少尿期通常发生在病程的第5至8天,持续时间短则1天,长则可达10余天。在此期间,患者可能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逐渐增多,进入多尿期,此时仍需警惕电解质紊乱等风险。
低血压与休克
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程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的症状。这通常发生在病程的第4-6天,表现为体温下降、心率增快、肢端发凉、尿量减少以及烦躁不安、意识不清等神经精神症状。低血压和休克是病情危重的标志,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还可能累及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患者可能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腹泻、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
及时识别症状、就医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也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治疗期间注意什么
合理饮食:患者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牛奶、鸡蛋、新鲜蔬果等。在发热期,可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进入恢复期,应逐渐过渡至高营养饮食,注意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及生硬食物,以减轻消化道负担。
充分休息:治疗期间,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特别是重度出血热患者,更应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保持舒适的体位,加床栏以防坠床,确保安全。还应注意室内环境,保持空气新鲜,温度及湿度适宜,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预防感染:由于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症状,应避免搔抓,以免皮肤破损引发感染。定期对所处环境进行消毒,避免与他人共用私人物品,如毛巾、浴巾等。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保持清洁干燥。
监测病情:患者应定期测量体温、血压、尿量等指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持续高血压、蛋白尿等情况,应及时遵医嘱应用降压药物及相应治疗措施。注意监测凝血时间,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