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累计死亡数为3200万?大模型也会糊弄人!90后存活率是多少?
90后累计死亡数为3200万?大模型也会糊弄人!90后存活率是多少?
近期,网络上疯传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声称上世纪90年代(即90后)出生的人数为2.1亿,而截至2024年年底,这一群体的存活人口锐减至约1.78亿,存活率仅为84.76%。这意味着在短短几十年间,已有3200万90后离世,相当于每10位90后中就有超过1人不在人世。
这一数据迅速在短视频平台上蔓延,尤其是当人们发现回答90后存活率问题的居然是近期火爆的AI大模型DeepSeek后,不少人甚至开始认真分析90后存活率低下背后的原因,还讲得言之凿凿的。
90后,这一指代出生于1990年至1999年间的年轻群体,在2024年时,他们的年龄跨度为25岁至34岁,正值青春年华。难道在中国,这样一群年轻人真的已经失去了近六分之一的人口,英年早逝者高达3000多万?
这个数字即便是放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非洲国家,也显得极为夸张,更不用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8.6岁的高水平。
为了探究真相,研究人员深入查阅了大量官方数据,试图对这一惊人说法进行验证。
首先,关于90年代出生人口数的数据,网上流传的版本与权威数据相吻合。根据历年新生常住人口数的统计,从1990年的2391万人到1999年的1834万人,这十年间的新生人口总数确实接近2.1亿。
问题的关键在于,截至当前还有多少90后仍然健在,又有多少已经离世。
遗憾的是,研究人员并未在网上找到确切的存活人数或死亡人数的官方统计。但通过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大致推断出90后的存活情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截止至2020年年底,距离当前时间不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七普调查报告的“死亡”部分中,详细披露了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0日这一时段内各年龄段的人口总数和死亡人数。
对于90后而言,在2020年时他们的年龄范围在21岁至30岁之间。我们特别关注了这一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统计。比如,在这一年里25岁的人口总共去世了6162人。
将21岁至30岁这10个年龄段的死亡人数加总,一共是69669人。这意味着,一年时间里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员中就有近7万人英年早逝。
以这一数据为基础进行推算,结果也远未达到网上流传的惊人程度。
假设每年90后的死亡人数都保持在这一水平,那么30年内(即从90后出生到2020年)的累计死亡人数也仅为210万人左右,即使考虑到年龄增长带来的死亡率上升,以及为增加保险系数而适当提高死亡人数,90后迄今为止的累计死亡人数也不太可能超过300万。
因此,90后的存活率实际上超过了98%,与网上流传的84.76%相去甚远。
那么为何这样一则一眼就能看出破绽的消息却能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关注呢?研究人员认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猎奇心理在作祟。
在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天都有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平淡无奇的新闻往往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那些爆炸性、光怪陆离的消息则更容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阴谋论总是有着不小的市场。
猎奇心理让人们对于那些夸张、不符合常理和逻辑的消息更加感兴趣,从而推动了这类信息的传播。
另一方面,对大模型的盲目崇拜也导致了人们判断力的丧失。
DeepSeek作为近期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其地位被捧得极高。这使得不少人在面对其输出的内容时,往往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完全放弃了自己去思考、判断和寻找真相的能力。
实际上,即便是再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也有可能犯错,尤其是在其学习到的数据和信息本身就是错误或存在偏差的情况下,其输出的答案自然也难以保证准确性。
在这次90后存活率的问题上,DeepSeek可能在学习了网上部分虚假内容后给出了错误的答案。而当研究人员再次向该模型提出类似问题时,其给出的答案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也说明了人工智能模型是在不断学习和纠偏的。
综上所述,90后虽然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但他们的存活率并未像网上流传的那样低下。无论是死亡总人数还是存活率,都符合这一年龄段的自然规律,而网上流传的惊人数字,完全是胡扯。
大家在面对这类信息时,应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特别是当看到与常理不符的答案时,更应自己动手搜索相关信息或向权威渠道求证。同时,在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我们也应保持基本的判断能力,避免被其输出的错误或偏差信息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