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证实:西北地区“变暖变湿”成定局?
最新研究证实:西北地区“变暖变湿”成定局?
天气的变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到农业、城市防洪防汛和环境,小到生活习惯、饮食和交通等。
正因为“变暖变湿”趋势正在发生,所以才成为学界和大家关注的热点。气候变化,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若这个趋势得到验证,或者是一个周期型的阶段,就能佐证西安近些年明显变化背后的核心原因。
最新研究:西北地区将呈现暖湿化趋势
在不久前的2024年3月29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育教授团队发表了一篇名为《兰大预测:甘肃不再干》的专题文章。研究团队基于古环境记录、古气候模拟和现代观测,对比祁连山及周边地区中全新世暖期、中世纪暖期、现代暖期和未来百年暖期的干湿变化,得出了以下结论:
- 现代暖期干湿格局与中世纪暖期类似
- 而持续升温会导致西风带扩张
- 气候逐渐湿润
- 未来干湿变化将与中全新世暖期更加相似
研究表明,在中全新世暖期,温带和大陆性冬季干燥气候急剧扩张;未来全球变暖虽然会导致我国西北地区暖湿化,但并不会改变中国整体的气候类型格局。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
西北地区占地极广且跨度极大,由东到西距离超3000公里,有多个不同地理单元。谈论“西北变暖变湿”,我们仍需要了解自己。作为中国内陆的一个区域,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和区域地理等多个领域有不同定义。
“西北变暖变湿”说法源自2003年,当时由中国冰川学的奠基人施雅风院士提出,研究中有几组数据:
- 西北地区在1987年出现一次气候“跃变”:原本暖干趋势变成暖湿,主要包括新疆、甘肃、青海等非季风区(即除甘南、甘肃东南部以及青海东部)。
- “跃变”之后西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增加:年增加了52%,夏季降水量增加了68%。西北地区所有观测站当中,有92%显示年有增加趋势。
同时,对至2050年前景做出预测: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整个西北地区都将会转为暖湿区;到2050年气温升高2℃,降水增加19%(甘肃最多达23%),河流年径流量增加10%左右。
兰州大学研究引发重视的原因
为何兰州大学研究引发如此大的重视?因为“术业有专攻”,兰大在资源环境研究方面方面可圈可点:
单是2016至2020年,资源环境学院师生在Nature、PNAS、Nature Plants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700余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
公开消息显示,兰州大学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和草学等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农业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至公堂”与“秦岭堂”的交错时空◎来源/兰大官网
近些年,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
比如在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演化、干旱区多尺度气候变化与影响、寒旱区史前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变化、青藏高原东北部及毗邻区生态系统演变与监测等研究领域产出多项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研究成果。
以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为例,已有四五十年积累。近年来聚焦青藏高原北缘第四纪环境变化,并将研究区域扩展到亚洲中部,提出多时间尺度中亚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
环境考古研究团队,从多学科角度探讨史前人类对青藏高原的探索过程和驱动机制。围绕青藏高原隆升如何驱动水系演化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系统揭示了黄河的“前世今生”等。
基于祁连山的多年的研究体系◎来源/Baidu百科
这次关于“西北变暖变湿”研究,亦是长周期和长时期的研究过程。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是“泛第三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祁连山生态绿皮书:祁连山生态系统发展报告》,已连续多年出版。相关团队目前正在执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
陕西省内城市雨量排名◎制图/城记智库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30年时段气候具有一定代表性,基本能反映当地气候特征。”从2000年至今,西安进度条已走了80%,我们提出“重估西安雨量”,目的在于:我们是否建立了“汛期思维”,应对山洪和内涝?是否在新气候周期下,认知“水资源家底”从而发展城市?是否在“雨线北移”下,做好城市新的环境和人居文章?